胡艳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天九年制学校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资源,它与当地的社会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载体。乌当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填补贵阳早期人类生活历史空白的猫猫山古人类遗址;有来仙阁、协天宫、川主庙辉煌灿烂的古建筑艺术;有能激起乌当人的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惜字塔、北衙私塾;有贵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乌当桥;有贵阳市十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百宜红军烈士陵园;有对中国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巨擘——李端棻;有下坝的苗族花棍舞、新场小尧苗族花鼓舞、香纸沟古法造纸术、可龙布依红灯戏、东风文琴坐唱、偏坡布依刺绣、渡寨簸箕画、羊昌黄连农民书法等缤纷异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仅能够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爱国爱家的情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还是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时效性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从导入、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等环节中以乌当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素材来进行课堂实践。
在教学中,借助乡土历史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他们能够热情地投入到对新授问题的探索之中。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时,用乌当区“猫猫山遗址”图片作为导入,便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时,在导入部分我播放了一段“乌当区古法造纸”视频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哪儿,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呢?”,这就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课堂一下子便活跃起来,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该课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发挥乡土历史的作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把既有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既生动又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课时,可与乌当区“三线建设”企业结合起来,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了确保国防安全,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新天光学仪器公司、五零一厂、零八三厂和万江厂相继迁入,乌当新添城区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激发了同学们以振兴家乡为己任的乌当人与时俱进、奋力拼搏的情怀。由于我校原为新天光学仪器公司子校,通过结合回顾新天光学仪器厂的建厂历程,有效地达到借助教学弘扬“三线”精神的目的。
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我还在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这里将地方历史融合进来,用乌当区百宜红军烈士墓(贵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向学生讲述红军从咱家乡过,这样使学生与那段历史更亲近、更真实、更感动,真实地体会在那艰难岁月中,我们党领导红军依靠各族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英雄史实。课后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老人,去听老人讲红军从咱家乡过的艰难岁月。让学生感悟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红军长征举世闻名,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乌当人民在中国革命这一历史转折中曾经做出重要贡献,这是今天乌当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拓展延伸是教师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加深。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将乡土知识适宜引入进行拓展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对家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如,在讲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出示“乌当区新堡三月三活动”图片,让学生去领悟今天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感。
乡土历史贴近学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在课堂小结上教师要把这独特的价值揭示出来。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 ,在课堂小结时,我用多媒体将协天宫、成山草堂展示出来,调动学生感官,进而与同类建筑作对比。启发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我这样提问:“这与我们今天学的故宫有相同的地方吗?”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这我知道在哪儿,有的甚至约上周末去看看。这时候,我就顺势向学生提出任务:“请从功能、作用、修建时间等方面去对乌当境内的协天宫、成山草堂作全面的调查,之后写一篇心得体会”,下节课同学们来比一比看谁写的好。这样,在学生高昂的激情中结束了新课的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探究。
课后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借助学生发生在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布置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起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的家国情怀,同时还能弥补教学中时间不够未能完成的探究活动。比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请你借道‘一带一路’设计一条‘乌当文化之旅’的旅游路线,并配上解说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乡,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这种以地方文化资源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实质就是将教材(文本)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结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对本土文化深处延伸的实践探究。其实只要留心去找,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黔西的观音洞文化遗址、遵义的遵义会议会址、丹寨的石桥古法造纸、兴义的“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抗战公路遗迹“24道拐”、四川的绵阳边堆山遗址、云南的“扎西会议”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教学资源,由于有地方特征,但又不具共性,因此就必须对教材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在教学中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教材深度融合,相得益彰,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带到课堂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减少了学生与历史教材的隔阂,使原本陌生的、遥远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从而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富于情趣,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实现育人育心,培养情感意志品质与传授知识并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