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司超
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淄川区洪山镇洪山小学
摘要: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中极其重要的导向型教育,班级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随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越来越突出,再加之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的增多,让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变得愈加复杂和困难。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后进生
引言:
在学校教育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力量与引领者。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此来提升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合理利用教育方法与教育原则,对于个性化差异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并给予班级中的后进生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理想人格为根本目的。
一、基本概念的阐述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
中小学班级管理是指由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相互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称之为在学校范围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劳动等日常活动的统一管理。劳凯声教授曾说过:班级管理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又包括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对班级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建立和发展班集体一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二)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来说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纪律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的同学。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学习后进生。在班级成绩排名中靠后的同学,由于自身、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其学习成绩长期落后,无法跟上其他同学。;思想行为后进生。在校违反校纪校规与道德行为规范,参与打架斗殴、偷窃等,严重的甚至产生违法行为。学习与思想行为后进生。学习成绩落后,思想品德行为屡屡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的欲望,严重情况的学生甚至会与班级老师作对,做出出格的事情与行为。
二、中小学班级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后进生大多数无法认清自身的问题所在。在学习中无法抓住问题的主要内容,反而在问题的次要内容中纠结,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将原因归结于自身能力问题,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学习,因此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一落千丈;目标不清晰。无法确定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后进生都是因为家长的严厉要求而学习,没有激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充足;自我定位不准确,无法感知自我价值。后进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在班级中的存在感较低,长此以往由于自己磨灭的自己的光芒,认为自身在班级中毫无价值,在学习态度上也会自暴自弃,导致学习成绩愈发变差。
(二)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不断给学生灌输这种错误想法,并且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很高,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无法判断这种思想的对与错,在家长与自身的双重压力下,导致心里压力极大,无法承受学习中带来的一点失误,自然会沦为后进生;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与思想对孩子产生影响。
俗话说的好“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中,耳濡目染的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孩子纪律涣散、行为霸道,成为校园中的思想后进生。;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引导,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及时获得孩子的动态,导致共同之间存在误差,学生在家长面前表现得认真乖巧,而在学校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态度怠慢的情况。
(三)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如今还有很多学校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只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在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差异性,学校应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对后进生的教学保证因材施教的原则;忽略学校隐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学生自认学习任务繁重不愿意参加校园活动,在生活中无法自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性,在家长长期灌输的只要学习成绩好这个观念中,逐渐变成思想上的后进生;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教育调查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存在不公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注意学习好的学生,忽略后进生,而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受到不公对待后反而会更加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
三、中小学班级中对后进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
教学是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结合形成的,我们需要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方法,并且多与后进生沟通了解实时动态,使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内驱动力,自发的去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主动变为被动,在其进步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后进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
(二)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在学习中长期所在的场所,学习氛围的好坏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进度,班主任应和学生多沟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班风,让后进生能在良好的班级氛围熏陶下,与同学友好相处,认真学习。
(三)与家长多沟通了解情况
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产生的源头,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教学判断,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做到及时沟通、共同管理,只有做到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后进生从源头改变,在家长和老师 的共同帮助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较强的意志力,在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时迎刃而解而不是就此倒下。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中小学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任务,共同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由班主任和学生相互监督,共同处理与解决班集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并养成良好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范围中健康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宋新莲.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策略[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15(008):74-76.
[2] 张科. 班级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以中江县A中学C班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
[3] 石春柳. 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D].
[4] 黄妹好. 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