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君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中兴中学,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初中时期的孩子正是稚嫩与成熟相间的性格,这一时期的孩子正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德育方面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关键时期,做好初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对我们教师本身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对于学生本身也是受益终生,往大层面的国家来说则是播下优秀人才的火种。
关键词:思想教育 ;班级环境 ;学校教育
时代飞速进步对于社会建设、人才培育有着新的指导方向,正值此番背景之下,初中班级建设中的德育管理显得格外重要,科学探究学生内在发展的深度与高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是当今教师培养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措施。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学校,甚至班级中,那么教师就要从班级抓起,深入贯彻德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着良好的德行与品质。
一、从教师本身出发 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建设方面贡献很大,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将德育的重要性言传身教的给予学生。从教师本身出发,规范自己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的提高德育教育。在班级中,教师尽量在课上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让学生毫无包袱的与教师交朋友。在班级中,多说多做一些德育方面的正面理论、思想和正面示例,老师的行为处事会引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模仿。这要求教师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德育的环境,既为师,就该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要加强纪律以及道德培养这方面的内容,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
每个学生的质量、才干和个性都有差别。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个具体的问题、特定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的中间,与学生交友,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人为教的目标和效果。
二、以德育为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时期的孩子们是需要老师和班主任的呵护、珍爱的,也是需要老师们的提醒和指导,在工作中,我深刻地了解了学生,真心恳切地关注学生,充分尊敬、信任他们,严格要求他们。
在管理班级要严爱同行,但对不同学生的方法各异,我现在班里有个同学叫小达,他是全校著名的淘气学生,当时由于他原来在班里向这类学生多了,学校为方便管理将他调至我们班,他一点好习惯也没有,总是不交作业,上课还喜欢与同学说话,总是影响别人,还特别愿意接话茬。训斥、谈话对他都没有用,不断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化他的方法。后来我就试着多发现他的闪光点,我发现他歌唱的特别好,我选他当文娱委员,从此之后我试着多发现他的闪光点,他有一点好的表现我及时表扬,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比以前表现好了,至少现在各科作业都能按时的交作业。教师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有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作用,德育做为人生发展道路的关键教育,不能指望学校及老师安排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进行教育,要从身边小事抓起,不放过任何一名学生的任何一件缺少德行与品质的行为,保证学生的素质质量,为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埋上希望的种子。
如今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迅速,老师相应的也应该作出适应学生年纪的德育管理,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三、以学校为中心 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在学生的行为准则标准中,德行品质占主要部分。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其他多方面的发展起很重要的意义。发展素质教育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碑活动,组织学生多参加劳动......养成教育尤其要注重行为习惯的训练。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改进学校德育动作的方法,努力提成班级里德育工作的效率。
课堂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那么在班级里的布置尽量变得有意义。课堂里的后黑板也是德育宣传的关键场所,学生们认真在上面涂涂抹抹着德育方面的画、名人名言等等,都对他们德育的教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好的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班级中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画、广播等进行宣传;通过播放德育教育光盘、开展读书活动、举行演讲比赛、请专家讲座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德育教育氛围。
只有学生德育方面有所建设,在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有所作为,无论是作为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在课堂上积极传授德育方面知识,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赞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36):87-88.
?[2]陶耀坤,刘华丽.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大思想”和“小动作”[J].中学教学参考,2020(36):93-94.
?[3]陈月霞,郭兆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与实践[J].求知导刊,2020(4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