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珍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中心小学 516351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博大精深,数学题目不胜枚举。数学一门关于数的知识,简易的运算法则,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等一系列的知识的学科。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教师更擅长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数学本质教学,而使得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另一种数学本质教学严重失衡,远远跟不上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在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小学数学科目的自身特点和应试要求,教师更是在教学中将思维定势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授予学生,以至于学生在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里越陷越深,难以适应升初高中灵活变通的考试试题。因此,鉴于思维定势是数学应用中的一把双刃剑,所以教师要着重掌握好思维定势运用和突破两者的关系,推动其运用和突破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利用。
思维定势不仅是应试解题中处理大部分常规试题的思维方式,也是现实生活里人脑习惯依赖的惯性思维、经验思维、从众思维等固定思维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数学不仅仅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要保证有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通过考试的选拔。解决数学考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能力,而启蒙数学的初期,数学习题的解答大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这将奠定了学习能力处于中高层次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使得中下层学生能保留一定的成绩底线。
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模仿的进化。模仿的根底是知识,而学生创造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与他掌握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也毫无例外,从简单模仿到举一反三的思维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小学数学关于七巧板的课题,先让学生进行简单模仿拼图,然后等学生孰能生巧到一定程度,再进行下一步设计图案来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故而,针对运用小学数学思维定势解决绝大部分基础数学题,将提出以下教学改进措施。
第一、重复讲题助攻基础题型。关于简单的加减乘除、基础几何图形、代数方程及平均等等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方法,反复讲解,反复强调,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牢牢掌握思维定势的魅力,成功闯关数学基础题。例如,完整的乘法口诀,运算法则等记忆类知识,教师可以穿插在每节数学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思考时间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能下意识背出不断重复过重复着的内容。
第二、类比方法搭配题海战术。在数学教学中排斥“模仿”是一种很错误的教学理念。教师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不重视培养思维上升的渐进过程,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情况。当然,题海战术只是解题过程中思维定式的辅助工具,并不是学习数学的核心方法。学生通过收集题型、积累解题思路,储存数学相关素材,加上各种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为创造性思维奠定深厚的基础。此外,教师通过类比方法来教学,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法则的熟练运用,减少计算过程存在的常见误区。这样两者相辅相成,就能将思维定势的运用发挥最大值。举个例子:在九九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讲授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推导出1-7的乘法口诀,然后布置任务让小学生模仿老师的推导方式,推导出8-9的乘法口诀。
数学知识离不开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研究。其逻辑性强、系统化强。对于各方面不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数学严谨的术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推理,还是比较有挑战难度的。目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学科课堂都采取灌输式教学,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创造性。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虽然是小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将思维定势的弊端暴露无疑。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因受框架的约束所产生的停滞作用,抑制住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了学生原本就匮乏的解题思路。
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一个人一旦陷入思维的死角,就如同思维套上枷锁,无法从陈旧的观念和规则中破除落后腐朽的观念创新思维。虽然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省去了许多探索性步骤,提高解题效率,替学生解决大部分常规的数学基础题。但久而久之小学生习惯于用往常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会产生思想上呆板、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的思维,当有同类或相似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考试,人们将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思维惯性轨道。故而,在此将提出以下实效措施来突破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
第一、融入生活化情境,将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思维定势弊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教师只有重视起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课程的导入、过渡、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巩固练习、复习等各个步骤中选择一种适合学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注意力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例如,小学生对于动态的图像有着敏感的直觉,那就借用多媒体信息化的应用功能,来满足学生求学需求,又能易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又或者在讲解相关图形问题时,常在黑板上画图以便学生更直观看到解答问题的过程。
第二、建立更高层次的思维定势,形成强烈的思维批判性,在解题过程中将有效知识做到真正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现有的数学知识框架,反思延展新旧知识的交替。在配备数学课堂讲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形同实异的问题或具有迷惑性的习题,有针对性的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胆质疑,突破思维定势,加速思维的优化与顺畅。如此不断螺旋式反复,品质思维也会随之提高,产生质的飞跃。比如将一道题的演变为几道题:1.基础题:甲车间一月份加工布鞋240双,二月份比一月份多加工1/2,二月份加工多少双?2.变式题:去年,甲厂收入比乙厂多1/3,乙厂收入200万元,甲厂收入多少万元?3.结构变式题:甲车间一月份加工布鞋240双,二月份比一月份少加工1/2,二月份加工多少双?
无论处于任何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都不能放松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家G·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现在封闭性练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所以以开闭统一为主的多功能练习要广泛出现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摒弃掉低效的教学环节,注重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交叉运用,利用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成果将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启发学生解题的多种思维指向,寻找思维起点,得出最简便的方法。
第三、着重强调比较思维,获得最佳思维效益,避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需精选例题,做到“借题发挥”,用数学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比较分析,发现异同之处,辨析分化知识点的利用因素和易混因素,这是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拘于常规、死套模式的思维学习误区。就好比小学数学应用题里关于互逆关系的比较,明确互逆关系的相互联系,比较数量关系之间的解题思路,将知识点从点到线连接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
如何运用和突破小学数学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分为二的看法。慎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针对思维定势的正负效应取长补短,即利用好思维定势的积极影响,又要掌握好思维定势突破的时机,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思路。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2]谢圣霞.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理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7).
[3]潘智.如何让小学数学中的思维定势趋利避害[J].课程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