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科学探究——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薛晓
[导读] 在当前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利用小组合作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基础上,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薛晓
        夏县裴介镇初级中学  山西运城 044400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利用小组合作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基础上,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该文将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课程教学为例,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进行分析,探索推动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关键词:初三化学;学科素养;案例分析
        前言
        对初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初中化学课程给学生传达了比较基础的化学知识,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事物本质规律的大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本文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分析和探索初三化学课堂的教学实例。
        第一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1、知识技能
        在本节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和初步认识、了解铁、铝、铜等较为常见金属与氧气之间的反应;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除此之外,要让学生能够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本次课程教学工作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结合所学展开初步的探究活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运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此外,让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比较、归纳、概况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并让学生能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工作有些密切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实验的展示,了解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初步的探究。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演示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形成思考,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进行相应的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动学生化学能力和意识的发展。
        (2)理论教学法:在本次课程教学活动中,针对实验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具体反应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对金属的性质形成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3)小组合作法:课程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一方面,采用小组共同探究的形式来展开,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受伤,又能够推动学生对课程知识展开讨论与思考,实现学生思维上的提升与发展。
        (4)探究性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相关的问题,来给学生形成相应的探究情景。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问题,形成课程知识上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展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PPT,其中在PPT中给学生展示出拿破仑的故事,即“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

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不同金属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对于课文知识的初步思考,完成对此次课程的导入工作。
        二、讲授新课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这一方面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之间的反应,选择了了镁和铝这两种金属作为实验对象,从而来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运用到的材料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其次按照正常的实验过程和步骤给学生展示出完成的实验活动。通过相关的实验工作,学生能够看到镁和铝与氧气之间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金属业可以和氧气反应。并在PPT上给学生展示出两种金属的图片——铁和铜。让学生思考,这两种金属是否可以同样与氧气发生反应。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具体来说“铁在空气中只能加热到发红;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从而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的提升与发展。
        2、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这一节课程教学工作中,相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来说,金属与酸的反应会比较难以操作和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知识学习结构上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学生配合探究的形式来展开,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要进行反应的酸——稀盐酸,其次给学生依次展示出要与之产生反应的金属,分别是镁、锌、铁、铜,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金属分别与酸发生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否都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再接下来教师再给学生进行课程知识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教学视频,给学生逐个展示出相关的实验演示过程,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接的印象。最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一反应的相关认知,教师可以让结合四个金属的不同的反应,给学生进行具体表情的展示,以此来给学生落实相关的教学工作。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讨论问题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么?
        (2)所有的金属都能够与酸发生反应么?
        (3)综合上述实验,你能得出金属的什么性质?
        2、讨论要求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进行课程知识的讨论工作,而且需要结合自己的所思考的内容展开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上述所提到的三个问题都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设计意图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能够让学生对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回顾和分析,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总结,以此来推动学生整体思维意识上的提升与发展。
        4、问题答案
        (1)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程度不同。
        (2)都能够与酸发生反应,但是反应的程度不同。
        (3)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课程小节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才能够吸引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化学课堂的学习中去。但是在开展趣味化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够只是自己演示给学生看,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从而才能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才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趣味化学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这样才会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的成长与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