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
浙江省泰顺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在教学新教材中,大量的主题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源。但在频繁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呈现方式单一;教师对主题图的内涵理解不够;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不合理;主题图的内容与教学设计不符。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进行有效教学:多形式呈现主题图,可以以“童话故事”呈现或以动演示静,让主题图“动”起来;深挖主题图的内涵,扩大主题图作用,适当渗透德育。 [关键词] 主题图 问题 有效 策略
新教材确实与老教材不一样,图片五彩斑斓,故事生动有趣,卡通人物可爱又活泼!情境与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图画和色彩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仅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盛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下来,发现主题图在课堂的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主题图的呈现形式上比较单一,一般都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呈现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教授,请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根据看到的信息来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另一种是借用简单的课件呈现。
问题二:主题图的内涵理解不够
主题图意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理解主题图设计的意图,没有充分挖掘主题图体现的三维目标,让主题图变成“看图说话”,从而让主题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问题三: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习惯将主题图作为“敲门砖”,虽然有些主题图适合做引入,但是部分的主题图还是不合适在课始呈现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主题图。
策略一:多形式呈现主题图
(一)以“故事形式”呈现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以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的形式,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教材中有许多特色的主题图都可以顺利编成童话故事。比如: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六册28页),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西游记的一个故事素材,我们便可以顺手拈来一个童话故事:话说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走得又累又饿了,便叫猪八戒去寻找食物。八戒非常不情愿得扛着耙子来到了一片瓜地,看到了还剩四个西瓜。小朋友这个时候,你知道八戒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吗?(生:四个西瓜四个人分,刚好一人一个。算式:4÷4=1)八戒看着自己找来的西瓜口水直流,想先把自己的那一个吃掉吧。于是他很快就吃完了一个,不知不觉他又吃了两个。小朋友这个时候西瓜共吃掉几个?还剩几个?(吃了3个,还有一个)猪八戒看着剩下的西瓜想:我一定要留给猴哥和师傅他们三个人。请问一人能分到多少?(1÷3=)看着最后一个西瓜,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还是把它吃掉了,请问这个时候其他三人还能分到多少西瓜啊?请用算式表示。(0÷4=0)我用童话故事呈现了主题图,并在故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加以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溶入到我的童话故事中,并在此过程中顺利的产生新知识点,合理加以解决。
(二)以动演示静
1、利用课件让主题图动起来
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将主题图动态化,使学生加深实际体验,切身感受学习内容的含义。例如第四册教材“平移与旋转”主题图是一副游乐园场景图。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帮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根据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不但枯燥而且很有弊端:如果玩过这些游乐器械,那么学生会有感受这些机械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运动的;
2、让学生来演活主题图
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将主题图搬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来演绎主题图。如在进行第一册“第几”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请学生来演示主题图的情景。请个别学生上来凌乱的站在上面。老师便介绍说:“这些人为了排队买票而争吵,请大家帮助他们排一排队伍。并说一说共有几个人,每个人分别排在第几个?”请学生分别说说为什么这么排的理由。有些学生说要按个子从高到矮,有些要从矮到高进行排队,有些同学要求按生日从小到大排队,学生的想法各种各样,老师从学生的建议中抽取几种,让学生排一排,并说一说是第几。
策略二:深挖教材情景的内涵
1、引导学生看主题图
“小学儿童一般不善于把注意集中在事物主要的本质方面,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以致于被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所吸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主题图是一副大图,其中蕴涵两个数学问题,如果你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回答男孩子有几个,女孩子有几个等等毫无价值的信息,不仅偏离你的教学主题而且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
2、一图多用
主题图不但具有引入新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练习的素材,只要教师在设计的时候稍加用心便可。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主题图是一幅游乐园情景图。老师通过引导得出主题图里的场景可以用几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3+3+3+3=12 4+4+4+4=16 2+2+2+2+2+2=12,请学生说出这些加法算式的的特点:都是相同加数相加。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请学生将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的功能是丰富的,内涵是深厚的。有些主题图除了可以帮助我们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渗透。如第一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是一副校园景象的图片。我觉得编者的意图有两层,一层是指导学生看主题图,并会用10以内的数字来描述校园内的人和物,学会说一句话。另外一层意思是结合主题图,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的纪律,见到老师要问好,要按时到学校,要好好学习,团结同学,爱科学研究,并要坚持锻炼身体。
策略三:选择适合的时机呈现主题图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时间来呈现主题图:
1、在教学引入时使用主题图,起“敲门砖”的作用
大部分的主题图都起着“敲门砖”的作用,作为一节课的引入,有着重要的的作用,能够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直接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请学生随便讨论。再请学生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羊?学生有些是一只一只的数,有些是一队一队也就是10只10只地数,从而得出10个十是100,就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在新授之后引入主题图,起巩固练习作用
有些主题图不一定适合“敲门砖”的作用,我在 “角的认识”的第一轮教学时候,设计是先直接将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生活中的角。等学生找出角之后,再请学生根据所找的角来确定角的特点以及各部位名称。教学下来发现这样一开始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角,太突兀了,如果没有红线的帮助有些困难生学生更是摸不着边,主题图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反而有些同学说了一大堆图中的其他景物,干扰了教学。
策略四:合理调整主题图内容
1、适当修改,分层展示
有些主题图是单元主题图,是为整个单元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对主题图进行小小修改。比如三册第16页的主题图是一个单元主题图,求四个城市分别相差的票数,有不退位的减法也有退位的减法。但是我们第一节课是教学不退位的减法。你可以在第一节的时候根据实际将所有数据都改成不退位的减法。也可以适当隐藏个别条件,等下一课时再出现。这样分层展示主题图,不仅避免了无效信息的干扰,而且更有利于教学结构的完整呈现。
2、合理替补
教材内容,理解教材主题图内涵的情况下,如果你的教学设计有需要,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教学情景。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由于上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3、4、5、6的乘法口诀,再这样学下去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在学习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神的东西。但是7的乘法口诀的主题图确是要拼凑七巧板,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主题图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学习欲望,反而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他们会花时间去研究每个形状是如何拼凑而来得。
新教材的主题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载体,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并且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高运用的实效,打造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编 2000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及对策》(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