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王琴
[导读] 分层教学是现阶段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与方法,它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包括个体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以保证每个个体的学习成效。
        王琴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三道水小学  565114
        摘要:分层教学是现阶段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与方法,它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包括个体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以保证每个个体的学习成效。分层教学将班级整体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可以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避免因个体学习能力差被忽略的现象,打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探索;?数学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 教师素养缺失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不再以纯粹的理论传输为主,而是添加了素质教育元素,学生的主体性成了课堂活动的核心。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秉承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较少,思维范畴相对狭窄。另外,教师在备课时,通常会准备多种预设方案,把课堂活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索的频率。教师素养的缺失,过于照本宣科,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教育方式单一
        在小学阶段,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并不陌生,已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但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数学教师依然习惯“满堂灌”“一言堂”,而且授课内容大多来自教材,少有扩充,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对数学的兴趣一降再降,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另外,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点外,还会布置大量的习题与试卷,忽视了对课堂活动的把握,不能根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反思和改善,加大了教学难度,降低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体系的构建
        1. 分层建设教学目标
        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档案、成绩、知识掌握水平、学习专注力与家庭环境等因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体的态度、能力、水平进行分层,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分层建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最终要获得什么结果,从而以此为支撑和导向,开展整个教学活动。其次,设置分层目标可以体现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不同个体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分层目标可以设定满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在理论与技能上的评价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要完成的目标。比如,学困生只需记住基本理论知识,并简单应用;中等生应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并有效用于实践;优等生应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课外拓展,以此来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个体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
        2. 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
        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创新和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的思维意识需求,促进个体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其通过实践,体会知识内在联系,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应用能力。以“作业指导”环节为例,活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设计解题思路、数学计算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对错题进行归类,并分层指导。教师要引导优等生构建自主解题思维,并且集中拓展、扎实运算;对于中等生要明确错误知识点,加强记忆与理解程度,并酌情增加练习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列出解题模型,并以此为参照,引导学生“按套路”解题。分层教学从个体需求出发,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大纲,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教学活动,尤其重视中等生与差生的课堂反馈,使其体会学习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形成上进的心理状态。分层教学目的是提升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升自身数学能力,以做到务实求新,提高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并完成教学目标。
        3. 分层建设课后教学活动
        课后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既可以提高理论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与探索,完成更高层次的突破。教师要增强对“课后教学活动”的重视度,有效应用分层理念,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让学生通过课后教学活动得到提升。以摸底测试为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分数要求,让所有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其次测试题要按难、中、易分层设置,既有考验优等生的拔高题,又有考验学困生的基本理论题,从而通过测试,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自我改善与提升。
        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个体潜力,避免用统一标准衡量全体学生。不过教师长期用同一标准衡量全班学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会由于长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厌学。因此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等手段对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 科学合理分层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保障,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提升需求。
        2. 分层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一般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与体验。教师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课外材料,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引导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来。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发言、交流,以小组的模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独立探索、交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使个体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步与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个体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个体差异性,组织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遵循个体特点,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个体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并正向迁移到日后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建望. 探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29.
     [2]孔令辉. 探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 读与写(上,下旬), 2018, 015(021):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