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9期   作者:刘长青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下,德育受到了普遍关注。
        刘长青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白鹤菱溪小学 412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下,德育受到了普遍关注。在小学德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极大指导和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加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坚持立德树人,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小学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其提高道德观念。新课标特别强调,在实际教学时应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实现理实整合,在润物细无声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同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特殊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为了学生今后能够正确生活。在教学时如果只通过教材知识进行授课,就会使其失去核心教学意义。再加上小学生本身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准确区分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而生活实例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更易产生兴趣,所以如果在教学时能够直接使用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则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具体的是非观念,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的充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可以消除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促使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同时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到之后也需要应用在生活中,如果在授课时能够直接应用生活案例,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该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总之,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了教育本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大有裨益。
        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
        道德与法治并非是抽象的理论类课程,教学成果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理论考试就能够看出来。它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偏向、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培养。由于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应将生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生活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情境引入进来,不但可以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逻辑更为严密,结构更为完整,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1]。比如在教授“我们小点声”时,就可以从班级及学校产生的噪音着手,让学生体会到噪音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教师可以重点把教室和图书馆产生噪音的实际情况通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抒发自己的想法及感受,由此引出“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使学生带入到真实情境中,进行充分讨论,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感知。
        (二)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实现教育和实践间的紧密配合,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之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到课程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积极性[2]。比如在教授“装扮的我们的教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事先准备好装扮工具和材料,然后在课堂教学时一边学习新内容一边动手装扮,以此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会到班级对于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或者在教授“绿色小卫士”时,则可以指导学生先制作一份环境保护调查表,然后发放给周围的朋友或父母,了解他们对一些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最后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比较,进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大家在环境环保中做出的努力,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能够调动其周围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共同为保卫地球做出努力。
        (三)诱导回味生活
        实际生活中有大量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事件,但在这之中却经常会忽视这些事件本身的教育意义。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重点启发学生,使其看到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和法治内容。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重点根据具体内容循循善诱,使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类似的事件,然后再合理教导。比如在学习“我们的班级”,时,教师应重点教育学生爱护班级,珍惜班级生活,遵守班级纪律等等,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则可以诱导学生对回忆自己在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如“大家日常有破坏过班级公物的经历吗?”“每天的值日都及时做了吗?”“和同学相处地融洽吗?”“有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吗?”等等。在学生回味之后,再重点告知学生应该怎样维护好班级形象,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添光彩,由此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达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束语
        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初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点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认知习惯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具体教学时,应正确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通过创建生活情境、组织实践活动等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最终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先文. 以生活优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 000(008):35,38.
[2] 卞开元.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 2020(8):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