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帅广英
[导读] 运用所学的数学基本原则、基本公式、基本规律与数量关系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
        帅广英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小学校    610100
        摘要: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典数学模型,如鸡兔同笼等数学模型,这类经典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数学模型概念与意识,使学生在进行自主的数学问题解答时能有明确的思考方向,运用所学的数学基本原则、基本公式、基本规律与数量关系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数学教学;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根据生活问题建构概念型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乏有应用题的大量出现,这类应用题大多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但这类应用题用过多的语言进行了题目的描述与背景的拓展,在学生进行题目的解答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题目背景的影响而找不到关键的题目数量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方程是一个典型的数学模型,方程模型的构建通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找到隐藏的等量关系,类似于天平物品放置的平衡模型。学生可以通过寻找等量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方程数学模型的学习与概念的明确,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方程数学模型概念。
        (二)根据原有概念帮助学生建构符号型数学模型
        乘法分配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这种运算定律其实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原有的加减法学习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推导记忆。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形式主要在于学生通过算式的特征进行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与计算。而数学教师则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等式的举例帮助学生进行例子的验证,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的理解,进而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形式及应用题目进行拓展。教师的引导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建立基本的数学符号模型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呈现,缺乏建构模型的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过多地重视教授数学理论知识,死板地进行应用题目的讲解,容易使学生造成思维定式,只会按照教师所讲的方法寻找题目的关键词,当题目缺少相对应的关键词时,就没有了解决题目的能力及明确的思考方向,因此限制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加减》一课时,学生对于简单的相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快速地进行计算,但在进行不同分母的加减时,则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仍然会按照死板的加减方式进行分母的加减,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分数的学习不牢固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数学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楚的分数加减数学模型,使学生在面对不同分母的加减时,仍然按照传统的加减方式进行计算。

因此,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楚的分数加减模型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模型建构意识。
        (二)过于注重形式与结论,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探究与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而是直接将结论与答案告知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体验过程。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策略
        (一)教师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比较发散,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会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好奇心。因此,数学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猜想与探索,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数学思想的转换,帮助学生从提供的数字资料中进行研究,让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共同点,进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帮助学生从直观的事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学习。
        (二)教师在建构数学模型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数学模型的建构较为抽象,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及建构较为困难。同时,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通过结合数学现象及数学理论多方面进行,数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将数学模型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找到建构模型的共同点。
        例如,在讲解植树问题时,可以进行相应的例题拓展,如在路的两边植树、围绕花坛植树等植树问题,通过这些植树问题的共同点,增加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熟悉,再让学生找出题目之间的不同点,帮助学生认清题目之间的差距,通过基本的数学模型概念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模型建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讲解时,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在实际的例子中进行具体的分析,增加数学模型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熟悉数学模型理论知识。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能力,也要将数学模型的建构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模型概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晓云.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8):46.
        [2]?管彩霞.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研究,2019(20):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