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重庆市潼南区潼南小学校 402660
摘要:课堂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这种课堂预设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基于当前小学 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的现状,文章分析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及其结合方式,探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期平衡课堂两翼,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预设”;课堂“生成”
引言
在数学的教学中,就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 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 解和掌握,融会贯通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生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处理能力[1]。必要的课堂预设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也是教学前备课的重点内容。“生成”则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 程,具有动态性、情境性、偶发性与隐蔽性。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 成”的平衡[2]。
一、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要把握好度
案例一:在一节公开课上,讲授的内容为“四则运算”, 教师围绕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除法 的意义与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教学,从定义阐释到案例分析, 再到练习题的当堂讲授,整个过程衔接紧凑,师生之间的配 合也十分默契,课堂教学真正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 行,教学完成之时也是下课铃响之时。
案例二:在一堂常规数学课上,讲授内容为“年、月、日”的第二课时,学生以“为什么会产生闰年?为什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当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 为什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等问题对教师“发难”,教师围绕这些问题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虽然最终使学生似懂非懂地接受了,但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案例一和案例二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客观地反映了很多教师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存在的两个对立的极端:一个是预设过度,生成不足;另一个是生成有余,预设不足。教师的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之上,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目标与方式,需要能够从容地应付课堂中的各种突发状况,确保对课堂的有力驾驭;学生的学,需要有独特的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保持自我意识,不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要敢于给教师“制造麻烦”。可见,有意的预设与意外的生成共同组成了健康的课堂生态,离开了有效的预设,教学将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离开了有价值的教学生成,则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将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实现数学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例如在执教《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计算了一些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呢?本来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生成了三个答案:与分子有关;与分母有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
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看看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与谁有关,再讨论,尤其是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
三、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例如: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按照教材的意图教师预设了以下环节:设计 4 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 2、 4、6、8 份,涂上颜色表示 1/2、2/4、3/6、4/8,准备将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都是把纸条的一半涂上颜色,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上课时,老师在开门见山地引入了课题后,就随口问了一个问题:“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了解?”教师的目的是设疑,估计没有学生能讲对或讲全,然后按上面预设的步骤开始新课。没想到一个学生马上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一样。”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道:“那什么是商不变性质?”请这个学生回答,还请了其他几个学生把商不变性讲全、讲正确。最后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套用商不变性质的格式讲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环节走,但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果断放弃“预设”,积极创造“生成”
当课堂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可能会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地生成,运用生成开展教学。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请学生思考这道题: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9 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2 米,求绳长。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所以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有了课堂机智地生成,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总之,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自己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是自基础教育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话题,是保证课堂进行高效有序教学的两翼。要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恰当的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相互转化;课前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并对教案留有一些空白;课中把握课堂的生成,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要及时捕捉,并反馈给学生,让课前预设得到升华;课后要把课堂中新的生成的部分添加到自己的教案中。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有条不紊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在过程中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波澜起伏;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生动、真实而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白媛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相互转化的研究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 姜荣红 . 努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