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跃华 汪筠
安徽省歙县行知小学
摘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作业还是停留在利用数学作业知识巩固及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层面,对于利用数学作业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以及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等问题的关注不够,更谈不上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作业观,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的弊端,都将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弊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完成数学作业是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那么,在当前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方面做得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学校各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展开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认识观念陈旧及应试的导向,当前小学数学作业陷入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陈旧;二是数学作业设计方面,摘录的多,原创的少;第三是老师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作业练习。这样的数学作业,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作业量比较多。大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大搞题海战术,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误以为“熟”才能生“巧”。白天要完成书本上的课堂练习,晚上还要按时完成《基础训练》上的对应练习,周末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时进度训练。
2.数学作业布置较随意。目前布置作业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临近下课或下课时,老师随意翻开课本或《基础训练》,让学生从第几题做到第几题,甚至出现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对应的作业。
3.数学作业内容乏味,机械重复多。“书面作业”几乎就是数学作业的代名词。在书面作业内容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个板块内容高达98%以上,“实践与综合运用”几乎没有。而这三个板块的作业大都来自是课本、《基础训练》和教辅。有时教师也会依据课本例题设计出高仿的“创新题”,学生只要照葫芦画瓢就可以解答。还有的教师美其名曰“得计算得数学天下”,每天布置单纯的计算题,学生机械重复练习。
4.数学作业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限于书面作业,一般题型就是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解决问题。偶尔有些操作与应用也,但仅仅是简单的动手画一画、填一填。所有年级数学作业中几乎没有在家动手操作类作业、走上社区的实践性作业和学生与家长交流性作业。
5.数学作业布置忽略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布置作业时,只顾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而忽略学生的个性与认知差异。全班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没有自主选择的作业。
6.数学作业设计缺少生活要素和联系。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
但大多数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照搬课本或教辅,作业内容或形式远离生活要素,或远离我们当地学生的实际生活要素,造成学生在遇到生活中数学问题时,很少会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和思考问题。
7.数学作业批改方式陈旧。作业批改都是等学生做完收齐后,教师坐在办公室进行批改,批改后仅仅就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评。从来没有教师去关心个别学生的“奇异答案”是怎么来的,是怎么想的。课堂讲评作业时,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把教师的解题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教师的解法,能理解也行,不能理解也罢。
二、小学数学作业现状的危害
目前,小学数学布置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对学生还是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
首先,我们布置这种“一刀切”模式的数学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完成,使得优等生就觉得“吃不饱”,作业没有半点挑战性,感到做作业好无聊,但又不得不去完成。久而久之,优等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认为做数学作业就是浪费时间,渐渐地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就会被消耗掉,还会养成作业马虎的习惯,还大大压抑了优等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
布置这种“一刀切”模式的数学作业,对于学困生来说,还是惨不忍睹,老师批作业时,真是火冒三丈。学困生该加强的基础知识没有加强,该强化的基本技能没有得到强化,有时为了完成一道稍难题目,耗时一两个小时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势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挫伤学困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作业完成的质量越来越差,学困生越来越多,家长也越来越失去信心。
第二、长期以来,“书面作业”就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代名词,学生动手制作、户外实践、合作交流等形式的作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数学作业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计算或列式解答。这样的数学作业,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也使丧失了学生作业的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限、定势、缺乏灵活性,“数学课程应当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数学模型思想”就成了一句空话,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背道而驰。
第三、由于数学作业缺乏应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作业基本上通过机械模仿、套用公式和数学模型就可以解决,学生看不到数学作业的生活背景。一旦遇到生活数学问题时,就不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高分不能高智,小学的高分不能持续下去。由于数学作业以记忆性为主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单元测试中成绩普遍偏高,而到了期末考试,检测内容一综合,大多数学生成绩滑坡。这种以记忆性为主的作业训练模式,它的危害到了初中更加明显,一批小学数学成绩优秀( 90 分以上)的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数学考试分数纷纷下降,甚至出现许多不及格的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高分低智成为小学教育的瓶颈,这也是社会谴责小学教育的最强音。
可见,当前小学数学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小学教育人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小学数学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