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段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陈善玉
[导读] 空间思维是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必要思维。
        陈善玉
        茂县黑虎镇小学校   四川省阿坝州    623202
        摘要:空间思维是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必要思维。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平面图形的具象思维和数据计算,但是到了小学高段开始出现关于空间思维的知识。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其一是要重视学生的观察,让学生触摸到空间概念;其二是纵深结合,培养知识的条理性;其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化知识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思维;合作探究
        空间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没有看到空间物体是,凭借想象能够认识物体的特征,能够解决物体的数学问题。空间思维是小学生学习几何问题的重要思维,在小学数学考核当中有着重要作用,更可以为后初中和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不过小学阶段只是学生空间思维培养的初级阶段,只要能够解决简单的空间问题即可。
        1多重方法,多感官感受空间物体
        人类的学习顺序是从熟悉到陌生,从具象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思维发育不成熟,习惯用眼睛来认识事物,而不是思想。小学接触的大多是平面知识,对空间立体知识的接触较少,很多学生在这种知识的学习中具有抗拒心理,这就不利于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师在空间知识的教学中还是沿用的平面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空间演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知识学习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首先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给学生初步的空间物体认识。其次是可以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道具,让学生去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道具,给学生触觉认识,感受立体图形的空间特征。最后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折叠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亲手制作空间立体图形,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纵深结合,提升知识的条理性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立体知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延伸,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特殊形式。在知识的难度上立体知识要略微难于平面知识,立体知识需要学生用空间思维去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不明白空间图形的体积概念,有时候会与表面积混淆;也有的学生会将空间图形的表面积等同于平面图形的面积。这种知识的混淆主要就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中要重视知识的对比教学,让学生去梳理知识。


        还以上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来讲解学生以混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不明白体积的概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在求体积的问题中最后的答案不是m3,不用看数字就知道答案不正确。关于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仅用一个案例就能讲清楚。如有一个长方体器皿,长宽高分别为8、6、4米,需要在外部涂上涂料,里面装上水,则涂料需要涂多少面积,器皿能盛多少水。这一案例将表面积和体积进行了最为直白的讲解,让学生从“功能上”得以正确认识表面积和体积。这样学生以后遇到体积问题,就会想起器皿的容量;遇到表面积问题,就会想起器皿的表面。
        3开展小组讨论,深化知识认知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探究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要求。由于空间知识是小学生高段出现的新知识,小学生面对新知识会出现不同的态度,对空间知识的学习也有着很大差异,主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较为肤浅和表面,对知识的理解存在死角。缺乏交流学生不能体会到知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也无法感受知识的深刻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让知识得到交流,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本部分知识。
        还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就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深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可以将其与长方形、正方形区分,并且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其次是能够运用计算公式,去解决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细节知识,如棱长的计算、顶点的个数等。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
        结论
        总之,空间思维是小学与中学的连接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既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也为中学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可以采取三种策略,首先是利用多重方法,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多重器官,让学生全面认识空间图形;其次是加强知识的联系性,运用教学案例提升空间知识的条理性,方便学生学习;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查漏补缺,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瑜.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C]. .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4.
        
        [2]蔡华仁. 小学数学高段如何构建学生思维培养[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