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扬州市东花园小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提问要有利于课时目标的落实
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一样把握着教学,教学重点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教学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为问而问,脱离课堂内容。
例如:教学《雨点》时,我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并想一想小雨点都去了哪些地方?由此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池塘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河的奔腾不息和海洋的波浪汹涌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词的意思,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拓展学生想象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摆脱课文束缚,展开想象,以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充满了情趣,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歌颂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文中,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加以提问,让学生仔细思考,大胆倾吐,以便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如文章第一部分写小鸟与“会走路的树”相识并愉快相处的经历——它们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大胆想象,感受一下它们那段幸福美好的时光:“会走路的树”带着小鸟去哪些地方?又见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这些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质疑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中来。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由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花瓣飘香》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那红艳艳的花朵多令人喜爱呀,可有一天清晨,“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们能不能也看到那个情景。
(生自由读。)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摘花瓣。
生: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生:我看到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飞快地跑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把你们看到的读出来。
(生齐读。)
师:再仔细读一读,看看哪儿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读后交流。)
生: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呢?
生:她为什么要小心地摘花瓣呢?
生:她为什么要摘带露水的花瓣?
生:她为什么不摘整朵花,只摘一片花瓣呢?
师:是啊,小女孩的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产生了疑惑。她的行为也让“我”——花的主人满腹疑惑。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自由的。可见,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提问,就没有学生再度探究的兴趣,也就不会有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那么,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呢?
学习课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蜗牛图(或实物),然后提问:“蜗牛原本不是这个样子,它身上的硬壳是一只奖杯变成的。蜗牛原来是什么样子呢?奖杯怎么会变成硬壳的呢?这样的提问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心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从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