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王东晓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教学事业也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王东晓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省龙岩市3642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教学事业也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形成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意义和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此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凸显,朗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谈不上。对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让学生从中收获丰富新知,并促进自身朗读能力的发展,为后续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一、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如若讲解的内容趣味性极强,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自然也会更加轻松地理解、接受。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让学生对词汇、语句等有更加全面、透彻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感知作者传达的内涵,并且说出个人的见解,也因此对语文学习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1]。其次,利于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形成良好的自主思维,从而彰显学生主体。从整体上来说,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示范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初始期,虽然他们年龄较小,但是却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对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为学生做好相应的朗读示范,由技巧上升到情感,充分彰显语言的魅力与奇妙,促使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标准,让学生有更为强烈的语言感受。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就需要全身心参与到文本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深处的对话,并且在声调、音量等方面展示文本内容,做到声情并茂、波澜起伏以及铿锵有力。如此一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促使其受到良好的感染。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朗读技巧的运用,如重音、停顿以及拖长等,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文本朗读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感知作者所传达的真情实感[2]。

总体而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扮演好“说书人”的角色,将自己当成述说故事的人,这样才可以从自我出发,增强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朗读示范的效果,促使学生产生别样的学习体验。
(二)构建教学情境,深入感知文本
        众所周知,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未知事物有着极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且难以长时间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方法。其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失为一种可行办法。具体来说,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浓厚的气氛中,可以切实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对文本主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知,为后续朗读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小兴安岭,也未曾亲身领略小兴安岭的风采,如若强制要求学生朗读,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对此,教师就可以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起来,为学生呈现关于小兴安岭的视频片段,通过直观的画面、具体的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唤醒学生的体验,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朗读,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开展实践活动,发展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切实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而就小学生来说,他们贪玩、好胜,乐于展现自我,希望获得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对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朗读参与度,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例如:在教学《现代诗二首》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选择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想法选择其中一首,以此参与到朗读比赛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强化朗读比赛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朗读比赛[3]。这样学生就能够围绕文本展开沟通、互动,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弥补个人的不足。其次,作为实践活动的开展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如:让各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作为比赛活动的裁判,与教师一同判定获胜方。最后,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礼品和“最佳朗读手”的称号。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必定会更加高涨,不需要教师过多约束,就会认真准备,从而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注重示范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构建教学情境,深入感知文本;开展实践活动,发展朗读能力三个方面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朗读,在发展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淑芬.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未来英才, 2017, 000(024):147-147.
[2]庞贵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07):67-67.
[3]赵喜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速读(下旬), 2017, 000(011):177-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