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积兰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瀛湖小学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握住课堂的每一分钟,用适当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出成效,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本文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课堂阅读主体不明、教学方法模板化、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从而提出创设情境、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多元朗读等优化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及策略
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迈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该阶段强调学习知识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积极阅读,感悟阅读中的深意,领悟阅读的乐趣,勇敢阐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会以主观想法创设情景,而学生对于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常会出现不赞同的观点或者无法体会的问题,很容易降低预期的课堂效果[1]。教师在使用读写结合法时会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常以教师能力出发,把教学任务设计得过难,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也有一些教师在使用情感教学法时,将教学过程变成自己的经验分享会,缺少和学生的交流,导致课堂效果僵化,而单方面的输出并不会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1.2 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模版化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灵活。没有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学生对于阅读故事的发展过程没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蕴含的道理,最后只能靠老师以说教的方式将道理和观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本身对这种观点很难进行消化和运用,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产生排斥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学的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持续性,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1.3 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目前来看,无处不在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渐对传统阅读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阅读能力[2]。教师如果选取的阅读材料内容枯燥,不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只将激趣法的使用限定在课程开始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觉得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连贯。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运用常见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解决,甚至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安排, 更严重的会对正在使用的教学方法产生影响。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就是要成为构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之间互相对话体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一个不断开拓文本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
2.1创设情景,内化文本
问题是情境创设的核心,教师与学生对彼此的心理期待是围绕着问题产生的。情境创设的判断标准有三个方面:激趣、设疑(设置认知冲突)与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的实施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在对话情境中,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才能使这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逐步深化、拓展,从而引导学生与教师产生对话,进行思考,参与课堂。情境创设中的问题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则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准则。情境能让场面再现,还原文本。好的情境创设能营造一种入情入境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认知事物,升华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重难点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如何让学生走进王昌龄的内心,理解他身陷囹圄,不忘初心,高洁正直的爱国情怀呢?此时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次次事业不顺,报国无门,遭遇贬职的王昌龄,有一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年迈的父母,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儿女,热情的左邻右舍,昔日的同学好友等,都赶来看望问候他。父母关切的问:“儿啊!你受苦了,这么多年,你可好啊?”王昌龄回答:“我虽受苦,但我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妻子心疼的说:“夫君,你瘦了,官场实在混不下去了,你回来吧,我们种地过日子吧?”王昌龄回答:“夫人,我没事。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此,教师这样引导着入情入境的读,王昌龄的内心世界,他的人生价值观,自然就被学生所领悟,并植根于学生的心田之上。
2.2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是被分开的,学生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认知活动归属老师。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对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行为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师从学生的认知中反思自己,更新自己的认知。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中体现自己教的价值;学生学习的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自己获得知识意志后取得教师的认同来提高自身。在与教师的对话的过程中就是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将自己的认知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发表了个性化观点后,教师再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观点,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是在一起进行创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达到了统一。
2.3多元朗读,体验情感
角色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贴合文中的童话角色进行朗读,这就促使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气、语速来揣摩及表达文中角色的情感,帮助文中角色表达热爱的或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同情的或是厌恶、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学生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自己一边朗读,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和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由此通过角色朗读,学生不仅表达了文中角色的情感,也表达了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角色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增强了多重的情感体验。例如低年级教学选文《咕咚》人物形象鲜明、情感饱满。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人物对话的朗读,体悟人物情感。兔子听到“咕咚”的一声,惊慌失措边跑边喊“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见状也跟着大喊:“快逃命啊,‘咕略’来了!”。此处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惊恐。教师指导角色朗读的时候,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如“可怕极了”、“快逃命啊”,以及描述人物语言中使用的感叹号,贴合文本语言细细揣摩人物的情感。在仔细地揣摩后,分配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读出兔子和其他动物内心震惊、畏惧、焦急的心理状态。如此一来促使学生在对话朗读中,形象地感悟文中人物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在阅读教学中应合理恰当地配乐引导学生朗读,改进教学手段。
3.总结
阅读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行为,而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是学生与世界对话的一个窗口。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能够平等民主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丹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1):85-86.
[2]毛玉春.聚焦阅读教学,构建有效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0(10):15.
[3]徐文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互动交流的有效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08):76.
[4]韩静.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