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旭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362400
摘要:课程标准凝练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素养立意”指导性思想是一致的,2020年各地高考试题,立足课程标准,遵循学科逻辑,将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纳入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之中,深层次考查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注重创设新颖复杂的情境,形成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地理较高层级思维方面有所创新突破。总结山东卷等级考试命题特点,探索新高考必备知识复习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情境创新;必备知识
地理学不仅要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立足学科属性,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方面考虑,切实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下,运用地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空间位置、格局、联系、演化,综合思维——分解与综合),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审视情境(图文材料),获取、解读、描述、阐释、探讨、论证(关键能力)地理实际问题。
可以说,本轮课程改革与高校招生改革、高考命题改革是同步的,课程标准凝练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素养立意”指导性思想也是一致的。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的第三个方面——“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充分显示出通过高考命题改革的引导、助推、倒逼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地理考试内容的情境创新
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
《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指出,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
《高考评价体系》将“情境”划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可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学习探索情境: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如(2020全国Ⅰ卷)37.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高考评价体系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情境创设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关系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实现,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对地理老师来说,对“情境”的认知直接影响我们对训练试题的遴选,因为试题是否具有真实、复杂的情境,是否具有新颖、独特的情境,甚至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是判断试题是否符合“素养立意”考查方向的重要外显标志。实际上,在目前使用的一些教辅资料,包括模拟题里,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缺乏情境的题目。
二、必备知识的落实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基本方法等构成地理学科的“基础”,也就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所指的“必备知识”。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水文的成因分析、过程描述及其相互联系的推理判断;人文地理侧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强调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的综合性突出,重在考查地理要素的分布、区域差异的比较、区域空间联系、区域发展演变。
1、明确基本概念
把握思维要点,所谓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实质上是相关的概念链、概念串,是基本概念的有机组合。准确阐述问题,所谓要点化、术语化答题,实质上也是相关的概念链、概念串,是基本概念的合理搭配。
2、吃透基本原理
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应把握主干,将重点知识弄清、弄透、弄熟,尤其是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高考对知识的考查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上,因此学习与复习中在熟练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将其与实际区域、实际问题情境相结合,提高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3、注重过程分析
有些地理试题常常给出区域条件,要求回答结果。教学中常常把条件与结果直接联系,忽视过程分析。常见的过程分析:分布的演变过程、位置的演变过程、地理循环过程、形成与消亡过程、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过程、人口迁移过程、多种地理要素组合的区域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景观类型组成等)
4、《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第一条明确提出“重视问题式教学”,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复习教学,甚至更有利于对接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变化。知识专题的复习,不是主干知识的简单浓缩和重复再现,而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结合高频考点,选取新颖案例,依托具体区域,设置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践,体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在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考试思维”。
新形势,新理念,只有尝试,才有改变。面对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规则,我们站在教学与复习的新赛道,用我们的努力带领学生冲向成功的终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2、杨学为《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0)》,
3、史辰曦《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
4、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