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何捷公开课《匆匆》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29期   作者:王洁影
[导读]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为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教学的评价中。
        王洁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梅江小学 511442   
                                        
        【摘要】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为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教学的评价中。本文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为研究对象,从频率、序对、动态曲线等方面分析研究,以供自身学习。

        【关键词】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师生互动;课堂观察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弗兰德斯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分析对象是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行为。我国学者孙祖复、网坦等在80年代将其引进我国。
        编码系统如表1所示。
                     表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二、 何捷执教《匆匆》研究分析
        (一)个案介绍
        笔者选择名师何捷老师讲授的《匆匆》一课作为研究对象。上课时间共40分39秒,每分钟记录了20 个编码,一共813个编码。
         (二)操作步骤
        首先整体观看视频,然后以一分钟为单位,将视频截取为41个短视频,在此基础上,每3秒钟暂停一次观察记录。其次,在编码系统中谨慎选择一个代表每一个3秒内教师或学生行为的编码,按先后顺序填进弗兰德斯课堂观察记录表。再次,每个编码与其前后数字各联结一次,共得出812个联结编码。最后,统计联结编码次数,并填入矩阵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2   矩阵分析—《匆匆》
        


        (三)课堂语言行为分析
        本文主要进行频率、比例分析;矩阵特征序对;动态曲线分析三种分析。
        (1)频率、比例分析
         课堂结构
                         表3  课堂结构
        

        
        通过表4可以看出,本节课中教师语言共出现329次,用时16.45分钟,所占比率为40.52%;学生语言共出现255次,用时12.75分钟,所占比率为31.4%。无效语言共出现228次,用时11.4分钟,所占比率为28.08%。需要指出的是,无效语言值得是课堂的沉默或混乱,本节课中主要是对学生边自由读边思考、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课文的描述,这也是何捷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品读课文的主要体现。
        总体来看,学生活动(包括学生语言和无效语言)多于教师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特点。本节课课堂结构优于一般课堂结构。
        
        (2)矩阵特征序对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    区域A    0    0    0    0    0    0    0
2        0    1    1    0    51    3    2
3        0    0    0    0    1    0    0
4    0    4    0    12    4    0    0    5    0    1
5    0    4    2    0    46    0    0    0    0    1
6    0    7    0    2    2    76    0    3    1    1
7    0    0    0    0    0    区域B    0    0    0
8    区域C    13    0        179    0    0
9        0    0    0    0    1    10    0
10    0    0    0    0    0    4    0    1    0    223


        对角线上单元格是稳态格,位于这些表格里的编码表示某种行为持续时间超过3秒,说明不间断做某事[ 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163-165.]。从表3看出:稳态格(10-10)分布最为密集达223,这说明学生在这段时间连续的阅读或思考。稳态格(8-8)分布也比较密集达179。说明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回答比较积极。稳态格(2-2)分布相对密集达95,表示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赞扬、支持、启发,发挥主导作用。
        区域A为积极整合格,表示教师的积极语言行为,该区域数字越大,则师生间情感越融洽。区域 B 为缺陷格,表示师生的消极语言行为,该区域数字越大,表示师生间隔阂越大[ 武小鹏,张怡,彭乃霞.基于FIAS与PPE理论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93-99,107.]。观察表3可知,区域A中数字之和98大于区域B 内的数字之和11,这说明师生情感融洽。区域C表示教师用间接语言终止学生讲话,8到9行与6到7列相交的区域表示教师用直接语言终止了学生讲话,以上两个区域内的数字之和分别为42和11,这反映出教师更多使用间接语言来终止学生讲话。
        (3)动态曲线分析
        为了对课程进行整体性、持续性分析,笔者以1分钟为单位,将单位时间内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师生语言互动比率,绘制出动态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语言都有明显的波动。教师的语言比率有一大半都介于0%和50%之间,达27次之多。说明教师多次每说完一段简短的话后,都会把时间交给学生,没有进行忽视学生的独角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第3分钟、第14分钟,均为100%,分析视频后发现,此时的课堂活动是教师在进行讲授、板书、发布指令和表扬学生。另外,出现两次谷值,分别是第5到7分钟、第16到19分钟,同时也是两条曲线重合的位置,分析视频,发现是学生在执行指令,教师在巡视。
        就学生而言,总体都在90%以下,最高85%,大于或等于50%的有15次,说明学生语言丰富,且师生在对话,在合作。谷值出现在第3分钟、第5到8分钟、第14到19分钟、第26到27分钟、第38分钟。分析视频,发现以上时间学生主要在进行读、写批注等行为,或教师在讲授、发布指令、鼓励等。
                
                                                图2    
                                                                        
        
          如图2所示,曲线4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每次都穿过60%,最高一次接近100%,说明学生有时间读、思、讨论。第5到7分钟,第16到19分钟,出现两次峰值,且峰值没有长时间静止,而是总体保持高低起伏的波动,说明课堂无长时间的留白或混乱,师生有序合作,课堂气氛热烈。观看视频后发现这一结果与课堂节奏一致。
         综上所述,本课课堂结构合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倾向于间接控制课堂 ,对学生进行积极强化,师生关系融洽。就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本身而言,它使得课堂评价更为客观、科学,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课堂教学是生动的、丰富的,具有情感的情境和现场建构生成意义的,这些方面的原始材料不是编码技术所能够代替的,而是通过现场的真实描述对当事人的访谈获得的。”[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教育研究,2003(5):23-27.]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访谈、课堂过程记录、描述等质性研究来弥补该系统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