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盛
湖北省监利市龚场镇廖池中学 433301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人格塑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处于初中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指出“社会乃学校,生活即教育”,将教育与生活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思路是值得当代教师学习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生活化
教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应试教育模式盛行的今天,教师更应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熏陶,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初中阶段的道法课实际上是一门生活的哲学,富于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活化教学,即学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模式。本文将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其优势和具体应用方法,以期对我国初中道法教育有所裨益。
1优势
1.1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生活方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是否扶老人”、“让座给老人是否是道德绑架”等客观社会问题的思考,学生漫画可以相互交换意见,进行辩证思考,最终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使学生获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求、追求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训中,脱离现实的课堂教学是空中楼阁,既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根据这一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最为关注的始终还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实际实际生活中问题,而这一切最终要归结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
1.2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适应现实、回归生活,进而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融入社会的最关键的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学生社会生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 方法
2.1实践融入学生生活
初中德育法治课程的实践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机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生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教学中,课后习题对于寻找亲情的体现的要求过于模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比如:“你的父母都喜欢吃什么?”“爷爷奶奶的生日是哪天?”“弟弟妹妹们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接到任务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案例是实际的、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学生可以更容易得到结果并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在实际教材要求,如:案例收集、社会调查、现象分析中,如:案例收集、社会调查、现象分析等,为了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致于陷入讲课空洞无味的困境,教师不应设置空洞的行动计划,而应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2.2教学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
现实中,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不足,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处理,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所学,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以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第三课《秩序与规则》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班规和校规,指出存在的问题。因为班规、校规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其有更多的理解,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学生自觉讨论中的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深入学生,参与学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展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后,要进行总结,并根据总结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设计几条班规和校规,要求学生说明设计的意义和优势,并让学生讲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作出什么程度惩罚,并思考这样的处罚是否能真正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于班规校规的集中交流,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感触,这一感触,如果不从实际生活出发,是学生难以感受到的。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不难发现: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其思考更深入、意见更合理、解决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应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
2.3时刻紧追时事热点
教师应关注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讨论。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反思、吸收道德模范的优秀品质,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从而对社会有更理性的认识,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
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当前疫情形势,介绍世界各国抗疫情况,展示抗疫杰出事迹,赞扬在抗疫中各国的牺牲,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和地球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进行初中德育教学,学生才能检验自己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炜."道法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教育,2020,(9):25.
[2]林发枢.巧用生活化资源 构建精彩道法课堂——例谈生活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20,17(18):18.
[3]林敦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漫谈[J].亚太教育,2020,(7):65.
[4]陈俊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