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奎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教学研究中心 626000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化历史中最灿烂的一笔,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用简短的语言,向人们传达极为丰富的内容与思想,经典的诗歌营造出的意境让人百读不厌,每阅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古诗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都展现出它的魅力,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极好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内在的含义,试着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它。这里就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习古诗的益处进行分析。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古诗是一朵非常绚烂的花,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把古诗所占的篇目增加,把古诗文教育作为了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千年前的文化,用什么方法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容易的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让古诗被小学生接受,并慢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古诗“悦读阅美”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让学生情操得以陶冶。
一、学习古代诗歌之益处
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上最重要的任务是识字和写字。从当下的教育情况看,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学生的书写上,在课内外留有大量家庭作业,对学生的书写能力看得更重一些,因为平时语文科目的考试也是以写为主,少有读和说的部分。但是语文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现代教育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悦读和阅读,因为古诗篇幅短小,拥有韵律,读起来节奏极其规整,并且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多悦读和阅读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语言,并且通过诵读,让学生逐渐明白古诗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实现“智汇语文”背景下统编教材小学古诗词“悦读阅美”之教学。
二、不利古诗教学之因素
古诗在唐代达到顶峰,拥有大量诗人与作品,其中精品极多,在我们的教材中也选录了一部分,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
1.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忽视自主性
一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通常先让学生诵读,等学生读的熟练通顺之后,教师开始讲解古诗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他的主要作品一般表达了什么内容,有着什么样的情怀等等。接着就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控制课堂节奏与教学内容,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把他们的接受能力假设到一个层面上来进行,这样忽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学习。
2.教学过程对古诗安排,内容欠妥当
教师想让学生多学习文化、多掌握知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存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安排过满的情况。本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不长,教师还把授课的时间拉长,无形中让学生觉得不耐烦,教师可能讲得正起劲儿,学生的心思可能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古诗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更大,有的教师让学生尽快掌握古诗知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满堂灌的方法不值得提倡,不仅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会产生厌烦心理,还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古诗文教学当成考试的考点去进行讲解,只为学生讲解片面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古诗文知识遗漏,对古诗文理解不全面,无法进一步欣赏古诗中蕴含的美。
三、古诗教学有效之彰显
要想学生学好古诗,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措施,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探索,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古诗拆解成图画,方便理解与记忆
古诗所使用的文字是简练的,所表达内容是丰富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多是文字简单内容生动有趣,富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能还与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可以就诗人创造这首古诗的场景进行描述,试着带学生理解诗人创作的意义和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还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中描绘的场景一句句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画感受较为抽象的文字表述,从而对古诗的文字有了较好的了解。
比如,《赠刘景文》就是一篇可以用图画极好表现内容与诗歌内涵的作品,荷叶已经枯萎不能再遮雨用,而菊花虽已开败但是还在与秋做着抗争,两句诗非常有画面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象它们各呈现什么状态,为什么说这个时节是最好的时节,接下来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古诗产生思考。
2.带领学生融角色,引领学生表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会读古诗、把古诗深深记到心底,还要让学生明白诗人创造的深层含义。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王维和他的朋友在话别,此一别再见不知何年,他们都有些怀念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学生对古诗熟练诵读的情况下,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王维,会在这种情况下对朋友说些什么,而诗人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对古诗内容有更深刻了解。
3.引发关联探究度,增强学生记忆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的语文古诗文之间都是有相应联系的,例如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雨后》,两首诗文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苏轼,这两首诗均为诗人对于风光景色的描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同主题的诗文在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加深了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不同诗人、同样题材的写作方式看出明显的风格对比。
比如:《望天门山》中写的是李白乘舟顺着江流而下眺望远处的天门山时所看到的情境,描写了壮观的天门山河浩荡奔流的江水,以及从两岸青山的夹缝中所看到的远景,作者通过对于天门山景色的描写,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写作时那种自然洒脱和无拘无束的心态。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则是描写的西湖的风光和晴姿雨态,从不同天气下描写同一处湖山盛景,也可以看书诗人在创作时洒脱、开阔的胸怀。
进行关联性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诗文过程中,可以有一个对比性。在阅读同样主题的诗文感受不同的诗文写作表达方式,更加深入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情感,与此同时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关联探究欲和增强记忆链。
总之,古诗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通过简短的文字体会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助工具,不断提升自身的情境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以教材中的插图为载体”、“以角色扮演活动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重点”和“以有效问题跟进为导向”等方面来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在兴趣,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探索,进一步实现小学古诗词“悦读阅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能力和诗词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栗华.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1):104.
[2]杨旭华.古诗教学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