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敏
湖北监利市第一中学 433300
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热点问题。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把环境教育贯彻于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地理课程具有其先天优势,是高中所有学科中唯一能系统介绍环境的知识和规律的学科,是加强中学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
引言:高中环境教育中,教师通过教育的途径向高中学生讲授相关环保知识,促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在地理课程中,教师通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逐步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塑造高中生的环保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高中环境教育的目的
环境问题是当今困扰人类的一个突出问题,高中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确他们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并使他们对这种关系有更敏锐的理解,唤起高中生对于保护爱护环境的意识,改善环境,消除污染。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会对年轻一代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他们的环境教育水平是高中教育的必要目标之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问题,自有人类之始,人类便试图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进行索取。在正常情况下,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过度的索取,甚至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后,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反噬,岌岌可危。自然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任何一个时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当前的我们。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正是认知、思维、道德等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加强环境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才有希望解决。并且渗透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的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想通之处,其发展方向也有部分一致,都是影响人们的意识,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比如《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地理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并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多辅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及时捕捉学习契机,进行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下,能自觉学习,学习到环境知识,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例如:在学习《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看环境公害事件的相关记录片,用真实的图像和数据来让展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让他们有个直观的认识,打破幻想。其次,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我们当下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危害事件,这些环境问题的表现。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扮演事件中的各个角色,讨论如何用实际行动来避免或减轻这种危害。通过教师的直观教学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一系列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强化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从而使环境教育有效渗透。
2、在课外活动中体验和深化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许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愿意参与,并且一般积极性较高。在课外活动中来进行环境教育,更容易取得显著效果,是促使学生体验和深化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更能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意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注意环境问题,从自身做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进程中来。
例如地理老师可以组织同学开展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事件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切身去感受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明白环境保护不应该只是一纸空谈,更应该付诸行动。或者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相关电影等,利用影像宣传来加深环境保护概念。影像可以记录或还原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很难直接接触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们所反应的事件的真实性和画面的冲击性,具有非常直观可见的力量,能给人以直接的心灵触动。这些影像中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眼神,有可能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未来影响着他们,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来进行环境保护。
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当带着责任和义务,传授学生科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探索,从自身做起,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念、人口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长顺.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才智,2020(17):38.
[2]杨新斌.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