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梅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校 ,610100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着眼于文化育人,立足高中阶段,对德育文化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以文育人;高中;德育文化
文以载道,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经长久的岁月积淀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上有着其他育人方式所无法起到的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具有很明显的说教性,这种德育方式无疑很难起到好的效果。而以文育人则不同,所谓文化,讲究的是以文化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渲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中德育文化的建设,真正实现以文育人工作“落地”“入心”,促进高中生的德育发展。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一天中有很长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的环境始终在悄然的影响着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师生对精神世界的共同构建,是高中德育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校园文化作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发挥着师生精神港湾、灵感源泉的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以传统的中华文化为根基,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观古知今,读书养志。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以优秀文化育人,聚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感,积极整合资源、凝练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营造“多元、文雅、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文雅学堂、文艺长廊等文化宣传阵地,在文雅学堂,清新脱俗的宣传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比如,广场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支柱。为公共集会空间,不管是从视觉上、感官上、还是建筑形态上,校园广场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和文化的倡导,还可以赋予学生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广场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打造一个象征学校精神、办学宗旨的广场。并且借助于学校里内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营造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课程文化建设
自“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开展以来,根据相关部分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上百万学生参加。在据此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家长和九成多的老师认为,通过古诗文的阅读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作用上,有九成多的家长认为能够起到好的作用,教师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高中课程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引入经典阅读,以经典阅读为突破口开展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将经典著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通过阅读经典系列活动,提取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精粹,与德育教育高度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让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理解和感悟在经典文化浸润中得到自觉净化。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元,班级这个基本单元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班容班貌设计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营造“和而不同”的班级物质文化氛围。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求“和而不同”书法作品
据我了解,不少班级会直接在网上购买一些用于班容班貌布置的字画,我觉得这样做方便是方便,但是没有特色。后来我想到高一上学期,学生开设了书法课。于是,在课下时间,我布置了一项任务给班长,让他以班级的名义,向书法老师求一副字,这幅字上面就写着“和而不同”这四个字。求来这幅字以后,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大费周折地做法,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强和科任教师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每天都能够看到它,能够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植入内心。
2.在班级建立笑脸墙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放松地大笑,一方面,我通过分享心理学中关于笑容的研究,让同学们明白笑容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同时有助于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就是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对着镜子进行笑容练习,然后将自己的练习成果,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提交,我将收集全班同学的笑脸照片制作成笑脸墙,张贴在教室后面。而且我会强调:每一个同学的笑脸都是独特的,都是最美的,如果把我们班比作一个完整的大拼图的话,那么每一个同学都是这个拼图上独一无二的、不可或缺的小拼图”。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传递“和而不同”的班级文化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德育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从多方面着手,加强高中德育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践行良好的文化教育,真正促进高中生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5,22(5):38-4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