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媛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322000
摘要: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变得越来越难,部分学生对于这一类应用题的出现会感到头疼,甚至因为这类应用题,而对数学丧失了信心,不在对数学感到有兴趣,反而在面对数学时,会产生害怕,逃避的心理。根据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案,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
引言:应用题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对于应用题的解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只教授解答的步骤,解答的格式,部分教师并不会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完全理解,已经完全消化。所以导致的负面影响出现的很多,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融于生活教学
应用题大部分都是从生活中举例而来,但是由于小学时期,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进入过社会,对生活中的东西还不是很难了解,对于应用题出现的问题,学生无法全部理解,也无法展开想象,虽然对于解题来说,并不需要生活中的东西,也不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只需要理解如何做应用题就好,但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而且像这样的讲解应用题,会使课堂变得异常的枯燥,导致学生不专心听讲,开小差,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应用题时,将应用题融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上课质量。 比如说:在教学北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工程问题时,在修建公路这一类应用题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模拟公路,让学生理清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分析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等学生得出答案,教师在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整道应用题分析一般,解答题目。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不仅只局限于一种解答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解答能力。
二、多方法教学
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多种多样,这是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学生并不需要生搬硬套用一种方式解答题目,学生需要主动去思考解题方案,将知识融会贯通,不局限于一条道路。同时,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思考时,从旁提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发散思维。
当然在应用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多种方式解答,以不同的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各种思路都有所了解,这样以便于之后的应用题解答。
比如说:在教学北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工程问题中的运输货物问题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在工程问题中的基本解决思路,让学生将思路理清后,教师再推荐其他的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两三种方式进行解答,以此为之后更加高深的应用题埋下基础,不管之后碰到的应用题,在工程问题上只要抓住要点,即便不能解答全部,部分解答还是可以存在的,并且在出现的题目中,由于之前运用了较多的方式解题,在之后出现的题目中,学生也不会出现惊慌和无从下手的地步。
三、因材施教
应用题有难有易,不同的学生对于应用题解答都有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以及上课情况,理性的对待应用题教学,需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规划的进行教学。
比如:在教学北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工程问题中的数量代换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手把手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将整个工程看作整体,什么是不动的量看作整体。之后再对学生讲解题目的思路,将每道题讲透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每道题都掌握的熟练,其他的新题型就不会无从下手;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需要在教导完习题思路后,让这些学生自主去练习,自己去摸索解题技巧,之后教师在教导;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先采用让学生自主解答的方式,之后再由教师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师在选择类似应用题但不全是一类的题目给这些学生做,其余学生在掌握了数量代换问题后,教师再下发其余题目,让他们练习,之后在讲解题型。久而久之,学生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正确率也就上去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找准定位,根据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挥散应用题在学生心中的阴影,让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上不在束手束脚,可以放空思维,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答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再创新,不能只趋于当下,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再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初生.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0):31-32.
[2]马德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方法探究[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