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广霞
聊城第九中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学习上由原来的注重学分变成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有利于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到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断层,让一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被埋没非常可惜。在教学中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也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层的认识,这里就如何做到文化的传承而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途径方法
前言: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历史长河的检验,给我们留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过现在这些传统知识有些被忽略掉,学生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于古文化的了解远远不足。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德与精神不能得到理解与传承。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改中明确做出要求,要让学生认识丰厚的传统文化,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传统知识武装自己,承担起传承、发展、创新的重任。当然这一过程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督促。
一、从教材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初中教材的选择上经过慎重思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注重自身,还注重家庭与友情,让我们就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展开丰富的讨论。在课上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做出一些改变,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人文教育,注意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选择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先贤著作的学习从中感受古文化的精华
在古代,文化的载体便是先贤们的著作,随着时代发展出现过许多形式,但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与目的是不变的,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著作所代表是古文明的精神,这些隐藏于文字之下的内容是非常值得仔细欣赏与品鉴的。
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选用了许多让人听起来就很熟悉的内容,教师要先了解并对知识仔细品鉴,感受文化中的精髓所在,之后可以把这些知识采用合适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在他们的大脑中种下古文化的种子,时刻提醒他们对古文化的热爱,引导积极学习,并深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第二课讲的是“手足情深”,在《诗经》、《论语》《孟子》中都对这一主题进行详尽的描述,教师要先通过对文字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文字所表述的意思,然后展开讨论,论语说:“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君子怎么就不用担心没有兄弟,为什么有着这样的作用。
在我们了解的古代文化中,还有哪些兄友弟恭的故事传颂千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也可以做一下课堂延伸,把苏轼与苏辙这一对大文豪兄弟之间的唱和故事讲给学生听,苏轼为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创作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千古名篇,成为千古佳作。后来苏辙还做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兄长。通过这些名人趣事的讲述,促进学生对“手足情深”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对古文化的学习中。
三、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用心感受古代文化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学生不能一下体会文字中的内涵也是正常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阅读,通过阅读熟悉古代语言的表达,并且能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蕴藏的内涵。
对于一些经典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诵读的次数多了,可能很多觉得不可理解的地方一下就理解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可以让学生就一话题展开讨论,比如说“尽心致养”这一话题,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观念中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孝顺父母这一点,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是应该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有存在一定的异议。怎样的孝顺才是真孝顺,如果个人的条件不够好时怎样做到孝顺,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孝顺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在教学中有意识给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开展有效阅读传承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著作是非常值得阅读的,比如说《诗经》《论语》《史记》,当然还包括一些小说《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这些作品所包含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对于初中学生不用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只要他们能静下心来,能安安静静的读就可以,一些知识可能不到一定岁数,没有一定阅历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是让这些经典文化在他们心中留下种子,一旦遇到契机就能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古代的经典著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弘扬传统文化会起到积极作用。
结束语
文化对于人来说,就像是水对于鱼,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不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就像鱼缺乏水,注定不能成长壮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处于快速发展变革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来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才能不会阻断华夏文明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龚锡龙.初中语文教师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之传统文化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0(12):10-11.
[2]丁平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家长,2020(3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