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构建阅读策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29期   作者:王慧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开发语文学科思维。
        王慧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  72240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开发语文学科思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标,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断总结阅读方法、更新阅读理念。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阅读基础,但由于他们要准备迎接中考的特殊性,必须要将语文读文章的能力进行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合适方法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学。
        关键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构建策略
        引言:在初中九年级阶段,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具备应试性,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该学科授课的主要方向,其中,“读”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同学们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下面本文将对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加大阅读量,量变引发质变
        量变产生质变,若想掌握好阅读策略,丰厚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由于学习知识较为浅显,并不能独立做好阅读篇目的选择,这也就向教师备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制订一定阶段内的阅读计划,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篇目,并按照作品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几大类。在一段时期内进行某一类文体的阅读学习,如此不但可以让学生总体感知此类文体,还利于学生掌握该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规律,从而提升对该类文体的阅读水平[1]。其次,在课上请几位学生对于所选篇目进行朗读,而后设计几个文体,检查其余同学读课文效果。再次,组织学生随堂练习,要求他们按照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学习,即:一读文本,联系课本。二读题目,勾选段落。三想答案,动笔书写。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室巡视并进行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应在讲义中标注,便于统一讲解,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在课下对其本人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二、指导阅读实践,提升阅读体验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实则是将语言运用于实际的过程,斯言不谬。对于语文这类文科学科的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对于阅读答案,也不应该有绝对严格的评判标准。同样,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并非依照教师一味精讲细读就能完成的。在课堂中,更应当让学生从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时,有同学对于“舍生取义”这一论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既然生命的价值是最高的,那为什么还要提出舍生取义?此时教师不能对于该学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抛给同学们,让大家展开课堂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积极发言。

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依照教材要求讲出适合学生接受的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生阶段,相比教师直接指出问题,被评价者往往更能接收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能在为别人指正的过程中感受到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意义,从而增强读文章的兴趣、信心,从而提升读文章的水平和能力。诸多实例也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是当今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使同学们形成对一件具体事情的看法,单纯的讲授并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情感体验的刺激会让他们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2]。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教材的意义,教材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文本的解读,逐渐形成自己对于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创造性思维、健康的情趣和正确价值观。
        三、注重联系比较,课内勾连课外
        有的学生曾在课余时间提问:学习语文课文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做的阅读练习与教材知识相关度并不大,会毫无头绪。对此,我认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联系比较环节存在一定问题。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很多联系比较形式,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主次来分,有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从题材及内容形式来分,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现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按照一定主题进行分类。同一单元的课文中,题材、手法、问题都可能存在许多相同点和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的集合,大多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考察,通常也是在课外阅读篇目习题中体现。
        例如:在《论教养》一节中,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而后进行正反结合的事实论证,全文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完成其它议论文阅读习题时,可以采用两种阅读方法:1.求同阅读法。即在读课文时,比照此篇文章,探究它们在形式、内容上的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往往是题目所要考察内容,如同样采用了正反论据的方法等。2.求异阅读法。这是在“同”的基础上,探索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这样更能较好地理解文本特点,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发现的“异处”,也要及时进行总结,作为今后完成阅读题目可以比照的“同”。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纸质化、电子化阅读的普及,学生总体阅读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阅读依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合理可行的阅读策略,解决同学们阅读效能低下的问题,最终使他们掌握阅读技能并感受到读文章的乐趣,体验到语文的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研究[D].喀什大学,2019.
        [2]陈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