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细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雅学校 511400
内容提要:现行的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许许多多关于国家、政党、榜样、民族精神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可谓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是育人的好教材。教材中,也不乏蕴含众多深刻的做人处事的道理的文章,所以,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一定能够树立孩子崇高的道德情操,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
关键词 思想道德 教育 孩子 语文教学
一、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状况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也相而生:绚丽多彩的网络中,却寄生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等;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安危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还有“虐熊事件”、“小悦悦事件”……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证明,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成为了我国前进的严重路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这说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当前的重任,它对于提高我国未来民族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学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始发阶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在生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其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1、在语文学习中渗透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语文教学要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要使作品的思想感情与孩子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生动形象地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内容呈现出来,并自然地把孩子带到课文里去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军神》,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感受刘伯承自始至终未变的钢铁般毅力和精神,才能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刚毅、坚强的品质。
2、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有了量的飞跃,孩子更如掌上明珠。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的《养花》这一课时,我抓住老舍先生的一句名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从课文中感受到,学习是必须的,劳动也是必须的,正因为劳动是艰苦的,所以劳动也是光荣的。的确,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丰富营养,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法,孩子是可以随时汲取和得到不断的养分的。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既是对孩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孩子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
我记得我在讲《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插图,想象陡峭的狼牙山,让孩子反复朗读战士们的动作、表情,用语言来体会作者那伟大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孩子都被感动了,他们也想起了自己的祖国,尽管不需要上战场打仗,可他们必须要保护好家,保护好集体才能保护好国家。“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观念便油然而生。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孩子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在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里,孩子在阅读短文《网上呼救》之后觉得网络很好,我们要跟他做好朋友,可阅读完《把握自己》这篇短文后,他们有些又说网络是恶魔,我们要远离他。于是,我在班上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方“网络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观点查找资料。在辩论会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样,他们明白到每样事物有利也有弊,关键是你怎么样去利用他,甚至去用他的利为自己服务,用他的弊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不做些违法犯罪之事。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要教育一个人,没有什么比给他一个好榜样更直接、更有效。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黄香“酷夏为父扇凉席,寒冬为父暖被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这些爱国、孝顺、无私奉献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孩子与这些品德高尚的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德同时受感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孩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在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文理相通
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以课文内容为主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由课文衍生的,不能为个人的需要而在课堂上强加思想教育的内容,否则语文课便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课。
(二)文理统一
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理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且以学习知识为主,思想道德教育是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所以,在课堂上不应花大量的时间讲道理,做教育,否则会喧宾夺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胡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