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
四川省渠县中滩镇第二学校 635200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也许是因为教师自身“权威”放不下,或许是因为有些断章取义的缘故,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有些似是而非的所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与“探究”,极端地淡化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活动的目的是将书面文字的朗读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能够达到使全体学生真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效果,素质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各项思想文化素养水平进行了提升,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全体学生和教师开展朗读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朗读训练和指导,促使全体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及时的朗读中真正做到自我感悟、感知。
一、朗读之前要为学生扫除障碍
把字、词读准确,是进行朗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文章中的生字词,语句、段落所蕴含的感情基调难以把握,是阻碍学生顺利开展朗读的“绊脚石”。要搬掉这些“石头”,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认读生字。教师可以先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文章中不会读的字抄写下来,并通过查字典、请教长辈等,初步掌握生字的读音。进行朗读之前,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生字词事先用小黑板或卡片写好并标注拼音,然后通过教师拼读、学生拼读、集体认读等方式,让学生认准生字词。认读完教师展示的生字词后,教师不能忽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提出还有哪些生字词读不准或不会读,这一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为必要。一是农村学生识字量相对较少,仍有一些学生认字较为困难;二是目前农村小学班额较小,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到多数学生。例如在让学生朗读《秋游》一课时,教师在小黑板上教读完“绵”“稻”“逮”等生字后,仍有学生提出不会认读“蓝天”“嗓子”等字词,于是我便把学生提出不会的字词有针对性地罗列在黑板上,依次为学生扫除朗读障碍。
(二)进行范读。范读是让学生在认准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领略文章感情基调的一种有效方式。范读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师亲身示范,二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录音。一些教师可能会认为,两种范读形式采用一种即可,尤其是当个人朗读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时,个别教师就会“羞于”进行范读,而是直接使用播放设备。我认为,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这两种方式都应兼顾使用。教师读,能拉近学生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模仿欲;使用播放设备,则有助于学生朝着更高水平的朗读目标迈进。例如在教学课文《哪吒闹海》时,因为我对此故事十分熟悉,在家中经常给孩子讲该故事,所以在朗读时便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读出来,让学生们听得十分入迷,哪怕随后使用了播放设备进行范读,学生也反馈说“还是老师读得好”,随后几名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吻,把这篇文章读得十分精彩。由此可见,教师不可轻视亲身范读。
二、朗读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
倾听学生朗读,不是单纯以听的姿态读,而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闪光点,适时进行点拨,以便接下来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在朗读中不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习得一些必备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切忌打断学生的朗读。不管是进行个别读、小组读,还是对比读、集体读,教师都不应中途打断学生的朗读。因为在朗读进行时,学生总会注入一定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一种微妙的作用,所谓“情由境生”即为如此,此时之境,笔者认为是朗读之境、入文(走进课文)之境。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所要做的大致有三件事:一是记,记下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以便接下来进行纠正;二是品,以欣赏的姿态品听学生的朗读,品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三是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朗读状况,包括嘴型、面部表情、动作等,以便判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上三者,需要教师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
(二)必要时教师可进行跟读。教师进行跟读,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能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让朗读更为顺利地进行。但是,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进行跟读,一般而言,需要教师跟读的是生字较多、感情基调难以把握,或者是学生已经读了一两次后仍然读不好的文章。教师跟读时要注意技巧,声音不宜过大,语速不宜过快,应该以一种参与者,即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朗读行列,如此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荷花》一课文章较长,其中蕴含的“荷花是我,我是荷花”的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时难以把握,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就可以进行跟读,带领学生走进荷塘、品赏荷姿、感悟荷情。
三、朗读之后教师要注重点评
教师适时、正确和有针对性的点评,不但能为学生较好地扫除朗读障碍、掌握朗读技巧打下基础,还能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提高朗读水平搭建台阶。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鼓励与纠错均应兼顾。我们常说“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朗读点评来说,鼓励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那么,学生的哪些朗读优点值得教师肯定和鼓励呢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读得正确、流利、读有感情都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教师的鼓励与赞扬应该就实避虚,表扬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学生读完课文《木兰从军》后,笔者这样表扬学生:“从最后一句,我听出了大家的惊讶和钦佩之情。”当然,鼓励要有,必要的批评和纠错也不能少,对于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感情基调不符等“硬伤”,教师切不可视而不见,要注意及时进行纠正。
(二)不妨尝试进行“回放”。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对朗读后的点评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运用“回放”的方式,使用现代通信设备中的录音功能,把学生朗读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有选择地播放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使用“回放”这一方式,能直观、便捷、有针对性地展示学生的朗读状况,对于纠正学生的朗读缺陷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是值得尝试的有效做法。
总之,教师要重视朗读的作用,开展阅读训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以便他们能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真正能够阅读,享受阅读,以积累自己的语言材料,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