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困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娟
[导读]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这一能力乃是儿童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儿童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张娟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芦圩完全小学 530400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理解这一能力乃是儿童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儿童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在小学教学当中对儿童阅读理解这一能力加以培养是教师具有的重要任务。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也是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关键。如今,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水平不高已经变成小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积极提升学困生阅读理解这一能力。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提升小学时期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阅读理解能力

        前言:在义务教育当中,小学一直处在基础状态,然而也非常重要。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会对其日后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学困生,主要是因为其在学习期间缺少技巧性以及主动性。如今,阅读能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多,教师应当了解儿童和儿童间的差异,有效引导学困生展开阅读,促使儿童爱上学习,促使儿童实现自我发展。为此,对提升小学时期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展开探究意义重大。
一、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时期,因为儿童知识储备总量十分有限,因此在阅读期间经常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与词语,无法快速阅读一篇文章。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集中体现在儿童是否具备扎实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之中,阅读能力属于重中之重,良好阅读习惯以及能力会令儿童受益一生。培养儿童阅读理解这一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其词汇量进行扩大[1]。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阅读质量以及效果,有效提升儿童素质,同时还能为其后续学习奠定一个坚实基础。所以,小学教师需对儿童特点加以准确感知,着重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教会儿童相应的阅读方法,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进而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对阅读时间进行规定,培养学困生良好查阅习惯
        课堂之上,教师应当对儿童阅读时间加以适度规定,引导儿童展开阅读训练,规定儿童的阅读时间,并且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培养儿童的学习观念,促使儿童更好地展开自主阅读,有效提升其阅读效率。当儿童碰到不认识的汉字以及词语知识,教师需让其自行查阅字典,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儿童做一些阅读作业期间,不少外在因素会给儿童造成影响。为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好词好句的抄写作业,促使儿童在碰到好词好句之时,自主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可以实现取长补短这种效果。同时,好词好句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此,教师需鼓励儿童积极展开课外阅读。其实,学困生的阅读效果比较差,主要是因为其缺少阅读能力,无法对文章加以反复阅读,无法进行积累。因此,教师需着重锻炼其阅读能力,积极为学困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借此提升其阅读能力[2]。


        (二)尊重儿童阅读能力方面差异,引导儿童有目的的阅读
        众所周知,儿童在能力以及智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对儿童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之时,应当抓住儿童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儿童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其实,阅读是对信息加以获取的直接方式,教师应当有目的性的引导儿童进行阅读,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学困生阅读理解这一能力。由于学困生具有的阅读能力比较差,教师可让其仔细阅读文本,标出其中包含的生词以及不理解的语句,然后通过查字典以及请教教师、同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之后细度文本,理解文本大意以及主旨,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情感。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学困生阅读理解这一能力,促使其阅读效果逐渐提高[3]。
        (三)尊重儿童阅读心理方面差异,指导儿童选择适当材料
        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于所学材料具有的兴趣。教师若想指导学困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首先应当为其提供恰当的、儿童喜欢的阅读材料。实际上,一个人具有的阅读能力和其个人兴趣、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存在直接联系。小学教师需对学困生阅读心理方面的差异加以充分了解,针对学困生的差异,把阅读指导这项工作做好。
        课堂之上,教师需为儿童介绍形式多样的、带有趣味、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把所有儿童的兴趣以及水平当作依据,引导儿童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选择。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主动投入到阅读当中。
        根据儿童具有的差异性,可以把阅读目的划分成以下几种,即思考性、评价性以及复述性的理解。例如,思考性的理解是指超出读物自身,可以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针对层次不同的儿童提出相应的阅读建议。针对学困生,在其阅读完毕以后,可以让其将故事讲给父母听,摘抄文章当中的好词好句。针对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儿童,除了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以外,还需要积极展开思考,书写读后感。由于学生比较害怕写读后感,特别是学困生。因此,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从易到难,先要求写一两句话,然后要求写一段话,逐渐过渡到要求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这样循序渐进让学困生逐渐打消写读后感的畏难情绪。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结论:综上可知,在小学教学之中,教师着重培养儿童的阅读理解这一能力,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使其对相应的阅读方法以及技巧加以掌握,有效培养其自主阅读这一良好习惯,进而拓展儿童视野,提升其阅读质量。为此,教学当中,教师需对阅读时间进行规定,培养学困生良好查阅习惯,尊重儿童阅读能力方面差异,引导儿童有目的的阅读,同时尊重儿童阅读心理方面差异,指导儿童选择适当材料,进而有效提升学困生阅读理解这一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晶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81.
        [2]陈丽娜.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障碍及改善策略探讨[J].下一代,2019(06):49-50.
        [3]陈建根.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J].新课程(中),2019(01):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