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陶朱街道海亮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原来写作学里的议论文这种文体概念,换成了论述类文章这一名词。随着论述类文章概念的逐渐清晰,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因此,无论是亮明观点、论证分析,还是整体风格,都要在语言上力求理性的回归。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 作文教学实践 理性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文体自由选择这一要求并没有给作文带来“自由”的气息,反而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很少再有文体教学的内容,高中生写作愈见“功利性”,热衷于所谓的“文化作文”,夹叙夹议,叙议自由,有时兼具描写、抒情,文学味儿十足;此外,“套话作文”披着议论文文体的外衣越加泛滥。这样的写作,让高中生逐渐远离了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论述类文章”这一概念打破藩篱,取代了原来在写作教学中使用的“议论文”。一篇优秀的论述类文章需要具备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概念、严谨的逻辑结构、理性的表达和规范的论证范式等特点,相对于议论文写作的流弊,虽然还是顶着“应试”的巨大压力的论述类文章写作的优势显而易见。
何为理性表达?简单点说,就是观点以及论证过程讲究客观性,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并能够使用理性的语言亮观点,讲道理。写作时,文采重于思想固然是个大毛病,可当学生刻意收敛笔头的感性时,理性却黯淡无光:观点明确,却流于过多地抽象议论,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思想萎缩,理性失语,论证毫无说服力;即使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言却远远不能及义,文章情感欠缺,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论述类文章的语言。其实,“理性的语言”并非冷冰冰不近人情的说教,也不是呆板无趣的分析,它要求学生既要有亮观点的鲜明、准确与讲道理的简洁、严密之风度,同时也要有情感之温度:情理互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理真情切而意达”。语言无味,我们大可为它披上有温度的外衣,文章自然会鲜活起来且不失风度。
一、亮明观点之语言,简洁有力。
语言简洁不失力度方显理真。我们的课本中有诸多典范之作,譬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果断,《劝学》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简明,更有《六国论》开头亮观点时的扼要。学生在此方面的尝试可谓触类旁通,作文题目如下: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领取第九届长江奖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众欢腾的时候,要会倾听;一片沉寂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以上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有学生简引材料,亮明观点。语言未见修饰,于平实处见真章:
人生总会面临两个时刻,一个是“万众欢腾”,另一个则是“一片沉寂”。前者,我们时常得意洋洋;后者,我们便会心灰意冷。
当我们得意时,请倾听他人的声音,那里边有真实的自己。倾听然后知己过,努力改变完善自己,方可赢得更多的掌声。
有学生化用名言,观点清晰:
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担当。而作为当代的读书人,我们缺少的,正是一份担当情怀。
抑或是开门见山,鲜明有力: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要倾听就得有自己的判断;在众人沉默时,要有主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当从心底蹿出。
从以上写作实践中不难发现,不拖泥带水,语言能更富表现力;反之,则有失理性,文字的力量大打折扣。例如,一学生是这样亮出观点的:
“世人笑我太癫狂,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是明代才子唐寅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在今天这个环境不同、观念不同、思想不同的时代,我们变得迟钝而又敏感,智慧而又无知,富有却又穷苦,似乎被所谓时代“潮流”而左右,干着身不由己的事,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这个时代的“高度自由”并不是理想中的自由,而在所有限制中最大的却是他人的言语。
过于拖沓,反而使得观点的表达不甚明晰。删繁就简,修改后的语段可见其理性思考的深度,精炼传神,不外乎如是:
我们总是被外物左右,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然而,我们毕竟还有追求精神之“逍遥”的自由:无论是“倾听”,还是“说出”,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而非盲目的跟风者。
二、论证分析之语言,手法多样。
语言之上,各种手法的运用,可见情切。
毋庸赘言,修辞见形象,引用显文化,疑问起波澜,哲理添意蕴,幽默彰犀利,正话反说是使文章深刻的妙方……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让论述类文章于理性思考、冷静分析之中显出人情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可谓个中翘楚,令人心折。学生在分析论证时,也不曾忘记了语言的感染力:
“从众”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罢了。然而,在这种心理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独立人格的人在。
在黑暗无光的社会中,屈原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思虑,懂得明辨是非;诗人陆游想必也曾渴望成为“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的“渔父”。但爱国如他们,对世俗怀着敬畏的心态,一生为国事奔波。他们皆有辨别是非的慧眼。这一类的人,何尝少呢?
可见,理性语言中介人各种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文论述的力度和魅力。
三、整体风格,须彰个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不同的文体应具备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对于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理性的语言应是其最大的文体特征,需得用平常字,言不平常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无论是《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里鲁迅的冷峻,还是《六国论》表现出来的苏洵的锋利恣肆,都是可供发掘的优秀的理性语言材料,可借此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借鉴对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让他们学会借理性的语言形式来传达对社会、文化、人生等的思考,再现其情感内涵。
“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这句话切中了论述类文章之肯綮。语言是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维度,而散发着理性之光的语言能够承载起深刻理性的思考,从而使论述类文章有功用,有品位,作文也能够真正承担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大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