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忠
江苏省溧阳市古渎小学 213322
摘要:在“水乡情怀,拥抱未来”办学理念指引下,行走在“特优美”品质办学的路上,不急不慌,不张不扬,踏准节拍,在平凡中积淀力量,在探索中树立自信,以水乡人特有的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精神,收获该有的成功与喜悦。溧阳市电视台、溧阳时报等对我校的办学特色不断进行报道,中国江苏网连续两次刊登我校“特优美”办学的经验,基于学校办学的总结《加强管理机制,打造和谐校园》获常州市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成效,越来越得到领导、社会、家长的认可。全体师生荡漾在水乡世界里,探索教育真谛,享受学习成长之乐,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关键词:水乡文化 ; 特优美品质;
一.目标为灯塔——指明方向。
办学要有方向,学校才有奔头。作为农村的一所九年一贯小规模学校,在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有文化特色的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自身优势,在“顺合”与“调适”中定位,探寻办学的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慢慢地,“顺势而为,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特优美’品质学校”,也成为了我们古小全体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二.文化为动能——汇聚精神。
有一股力量可以传承并经久不衰,那就是文化。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以文化引领与凝聚,催生与发展有文化的人,是教育发展的最终指向。于是,我们擎起“文化之旗”,并以此为主导,统领一切办学行为,向“特优美”迈进。
(一)凝练善的教育文化
两年多前,学校已经成为常州市优质学校,如何在已有平台上实现新的提升?审视现状,古渎小学地处水乡,地域特点明显,在水乡区域中处于中心地带,地方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追“根”溯 “源”的文化资源挖掘与筛选中,学校把这个新的发展之“道”定位在文化上,以打造“印象水乡”文化特色校园为路径,走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品质追求。
“印象·水乡”文化是指将水乡地域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等资源进行教育选择,并赋予其教育意义,形成办学文化,以此来厚实校园底蕴,推动学校教育进程。
“印象·水乡”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主要基于水乡背景、古渎文化、学校典故、教育故事四个纬度,并以文化传承、课程引领、母爱情怀、梦想激励、特色打造为经线,采用依托自然、开发人文、追寻历史、构建课程、物化文化的实现方略,积极创设富有生态的、教育的、文化的、灵秀的教育时空或家园,使“水乡情怀,拥抱未来”的办学理念更接地气,更具文化内涵,真正有利于师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向“特优美”品质学校迈进。
(二)延承暖的融合文化
1.着力构建尊重、理解、信任、包容的人际氛围。2.推行“暖心工程”,关注、关心全体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如教育教学支持、生活饮食服务、家庭大事慰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组织等。3.全方位保障,竭力提供或共同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向上”的教育良好氛围。如校园安全、设施设备建设、环境改造、福利保障等,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4.实行民主管理。学校一切大小事务,公开透明,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民主决策,力求每个人安心、顺心。
三.课程为方舟——成全多彩。
从此岸到彼岸,让学生的成长历程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丰富而具精彩,必须通过学校课程这一 “方舟”来实现,有什么样的“方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生特质。
在学校办学文化的主导下,着力构建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直接指向学校发展目标,有效提升全校师生生命质量。
学校将办学理念作为构建逻辑点,将学校的文化、追求、取向融合其中,力求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发展实际,又能注重特色、表现适性,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严格遵循“三级”课程实施模式,开足上齐国家、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自主课程,其中校本自主课程主要包括德育主题类系列课程(沁一存志、敦本尚礼、树德明责、思本感恩等)、“印象·水乡”文化特色类系列课程(苔趣篇、校园篇、民俗文化篇、物产篇、人物篇、田园篇等)、“小舵手”兴趣社团类系列课程及以班为单位的课间自主活动课程(分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创造与生活三大块,数十个兴趣小组)。这样从课程实现上表现了三个目标层次:一是指向孩子基本常识、行为习惯养成、兴趣激发培养、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二是指向孩子自主发展、潜能开发、个性张扬的拓展性课程;三是指向地方文化、水乡情怀、家乡品质的文化特色性课程。
课程的生成必须是动态的,在执行落实过程中,我们既强调全年课程整体架构,按时按需设计具体方案,逐一实施。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细化活动目标,提升实施效度,生成课程品质。同时也要确保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有利于良好文化形成,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自主课程价值,才能发挥内生课程的真正效益。
四.教师为船长——引领未来。
教师所担负着如船长般教育、管理、爱护、引领、服务职责,是成就一所学校,引领孩子未来的根本保障。如何培养一名名优秀的“船长”,更是办学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以 “爱与责任”为己任,基于“水乡文化”的精神熏陶,渎小教师团队优良风格的传承,以水乡渎溪“祠堂文化”(树德文化、敦本文化、沁一文化)来引领师生的工作行为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培养“母爱情怀”为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具体表现为母爱的情怀(德)、争先的意识(能)、勤奋的本质(勤)、自信的状态(绩),全方位打造我们的“船长”团队。学校设立“船长奖”,以此来引导与激励教师。
五.学生为舵手——主导自我。
学校育人,就是要引好航,让学生有梦想、明追求、树目标;就是要护好航,让学生懂生命、知生活、会生长;就是要助好航,让学生主动探索真、崇尚善、创造美、。在地方文化主导与办学积淀中,学校进一步明晰“感恩明责、尚礼存志”的古小学子培养目标。构建适合渎小孩子成长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课程体系,渗透“润泽教育”,在亲身体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获得整体的发展,内心的充盈,个性的张扬。
六.平安为天地——拥抱美好。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源与使命,我们执着于“安全、舒适、向善”的教育氛围,在提升意识、安全管理、督促落实、环境营造、制度评定等方面,坚持原则、把好关口、齐抓共管,让每一名师生感到安心、自在、愉悦、幸福。
(一)永远的“平安校园”。“如果学校工作只留下一件事的话,那就是保障平安”,平安是最大的“福”, 是“天”也是“地”。学校自始自终将“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放在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基础建设、设施配备,活动组织开展,还是人员安排,制度保障等都以安全为先,做到人人都是安全管理员,共同保障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平安校园”建设,永远在路上。
(二)无微的“全程防护”。学校坚决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工作例会制、设施定期巡查制、问题限期整改制” 四项制度。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定期组织人员检查设备的安全状况,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及时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巡查和全日观察,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改。
(三)必备的“教育常态”。安全与教育同步,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师生自护能力,如法制教育进校园、家长共建会、防震消防演练、生命教育班会、乘坐接送车学生会、饮食安全宣传周等。与此同时,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跟进与落实好相关要求,如心理健康教育、用火用电、防暴演练、扫黑除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安全感、踏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