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 钱辉君
[导读] 2020年初爆发的一场“新冠”肺炎传染病
        钱辉君
        (江苏省丹阳市练湖中心小学 江苏 丹阳 212300)     
        2020年初爆发的一场“新冠”肺炎传染病,正在全世界肆虐,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学生又是弱势群体,对疾病抵抗力较差,学生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务之急,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
        2020年4月,习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曾经说过“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他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那如何提高学生身体体质呢?当然是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实践课更是成为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阵地,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应采取两点关键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第一要树立大体育课程观,除了开足开齐正规的体育课外,还需积极开展大量的包括大课间活动在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与目前提倡的“阳关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1小时锻炼是完全相符的。第二要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积极主动去锻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同样在体育健康课上,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要教给学生锻炼的知识,明白锻炼的意义,学生更要学会如何去锻炼,这样学生在课间大活动、乃至校外节假日时间都会主动出去锻炼,会锻炼,并养成科学锻炼的好习惯,受益终身。
        二、开展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锻炼身体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班主任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都要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正确的保护措施等等。例如体育课进行“跳山羊”等器械练习时,体育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保护的方法;前滚翻练习前,一定要做好颈部的准备活动,强调后脑勺先着垫,千万不能用头顶去顶垫,如果这些安全措施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引起学生脊椎损伤,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没有了老师、家人的监管,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寒以及安全事故,例如夏季暑假,每年都有学生溺水身亡的报道,学生喜欢游泳,教师要强调不要到野外去游泳,要到正规的游泳池,事先要掌握游泳的常识,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再下水,不要到深水中去,溺水时知道自救及如何救人的方法。除了运动安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常识的教育,例如如何防火,防灾,防中毒,防暴力等等安全知识教育,知道会拨打急救电话:120、119、110, 使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干涉学生心理,磨炼意志品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是,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常出现妒忌、攀比、自卑、孤僻、暴力倾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由于学生存在心里障碍,不能正确的处理挫折、矛盾,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多个学校发生过学生跳楼、欺凌、逃学等现象,甚至有刺死老师的恶性事件发生,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缺乏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学校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讲座的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建设,如知心姐姐信箱、心理活动辅导站,心理活动室等等,最后要经常组织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游戏活动、体育竞赛活动、野外实践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四、养成卫生习惯,积极预防疾病
        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眼下正在全世界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使几百万人感染,夺取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而且有愈演愈烈趋势,特别是学校的少年儿童,具有抵抗力差,人员密集的特点,是易感人群。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卫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向学生普及传染病病知识,了解相关传染病的常识,例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使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如何来预防等等,做到知其然;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平时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涮牙等等,疫情期间做到不聚集,出门戴口罩,掌握“七步”洗手法,在家在学校要经常开窗通风,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
        五、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场所基本上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一直线,学生相对来说处于一个封闭状态,然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足与不败之地。有的孩子不敢独自一人出门,有的在公共场所不知道遵守公德,有的随意闯红灯等等。因此在课堂中要融入社会因素,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社会主题的班队活动,如开展以“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节水节电”、“尊重他人”“感恩社会”等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创设社会情境,让学生来做主角,谈体会,在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真善美,从小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为今后踏上社会成为祖国建设之栋梁作好铺垫,再如体育课堂上,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发展学生适应力的功能。例如在组织学生做“红旗、绿旗”的游戏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又如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队形练习,玩“营救伤员”游戏时,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关爱人道主义的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