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导入素材生活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莫晓敏
[导读]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力倡导“教、学、做合一”
        莫晓敏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洽水镇初级中学 广东 肇庆526400)
        摘要: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力倡导“教、学、做合一”。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老师在选取导入素材时常常忽略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等情况出现。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开端,研究课堂导入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导入素材的选择上来思考如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生活化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 导入  素材 生活化
一、导入生活化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生活教育理论的作用,在新课堂的导入中过份的依赖复习导入方法,使得学生对新课产生厌倦感,无法带着对新知的旺盛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进行新课的学习中。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的讲授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愉快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从新课标的制作我们也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所学的知识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知识的生活性,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中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因此,为了做好新课导入生活化这一环节,我们必须要实现导入素材的生活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导入素材生活化的几点意见
(一)导入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勿舍近求远
        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度,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乐于参与,乐于学习。有时候,有老师会反映说“我很努力的引导学生参与话题,但学生就是回答的不够积极”。其实,也许不是学生不参与,可能是学生不会回答,没办法参与。比如,教师在导入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某位老师选取了这样的一个素材进行提问。“小明爷爷和奶奶退休后领取国家退休金,请问小明爷爷奶奶享有什么的权利”。针对这个素材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不会回答,也没办法参与进来,因为在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没有领取退休金的说法。如果把问题变成“在农村,很多低收入者的家庭领取到了国家低保金,或者是我们班有部分同学有领取到国家精准扶贫金,这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这样的素材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因此,在选择素材时,我们应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素材的选择不仅要生活化,还是“学生的生活化”,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学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一课时,上课时,老师拿了一个水杯,喝了一口水,然后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我手上的东西是什么?。学生:水杯。老师:我水杯里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学校的饮水机。老师:也就是说,我们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学生:喝水的权利。然后,老师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示了几张饮水机里到处是茶叶和没有关水龙头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老师:这样的行为正不正确?。学生:不正确。老师:为什么?。学生:没有爱护卫生和节约用水。老师:所以我们享有喝水的权利的同时也有什么样的义务呢?。学生: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老师和学生的日常对话中,我们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这个导入中,学生的参与度比较积极,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生活情境,知道怎么回答,所以能和老师配合得宜。


(二)、谨慎选取时事素材,素材要符合学生认知生活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快速的获取信息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关注时事,体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素材无法在教材中及时显现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引入时事资料来导入课程,以此来体现出学科的特点。而时事资料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也符合我们导入生活化的课题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来自生活的时事资料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时事材料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是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的。例如在讲解《依法履行义务》一课时,教师以“共享单车乱摆乱放,商家间恶意竞争,背后搞破坏等现实案例”为导入。但是由于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共享单车,更不知道共享单车商家间的运营模式。因此,对于这个时事材料,学生参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趣味性,在选择时事材料时,我们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接近或者是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能理解的材料,这样的时事材料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自我负责》一课时引入“2016年8月20日,天津塘沽爆炸现场”的视频案例,案例中消防员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我们有最好的装备,经过最专业的训练,我们不冲让谁冲?”从而引入了新课—《自我负责》。一般灾难性,或者是突显人性化的时事材料是比较容易打动学生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同理心理。
        此外,如果是引入文字式的时事素材时,我们应避免材料字数过多的情况。如果文字过长,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意”,觉得厌烦,这样也许就奠定了这是一堂无趣的课堂的基础。
(三)、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能力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活动导入就是让学生们参与课题,通过活动的参与,体会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实体化、生活化,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可执行性,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情况进行设置。并且活动设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可以是虚拟的情节,但是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只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才能更易于学生代入角色,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课堂的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个别同学演练,也可以采用集体演练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活动,让学生回家收集“亲人间的那点事”的照片。利用周末去捉拍那些与家人互动的照片,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是令你有所感触的其他人。结束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谈谈照片对你的启发和你对亲情的感想。通过这个活动就能顺利的引入新课—《爱在家人间》。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比较真切的,由于自己已参与过活动中,所以在接下来的新课讲授中是比较易于代入自己的情感,对新课更感兴趣。
        但是活动导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耗费过多时间进行导入。因为,导入只是一个工具,后面的知识学习才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活动导入过长,就算活动很有趣,导入效果很好,那也是失败的。因为导入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后面重要知识的讲解,造成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
        总而言之,新课导入素材的选择是多样的,旨在使教师的教学充满魅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素材导入,能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导入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话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与法治[M]北京,广东省新华书店,2017
        [2]钟发全 余高雅。卓越课堂的八大铁律[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