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颖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15001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所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与社会发展要求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对于生物课程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当下高中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现状,并对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进行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学生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做到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核心素养的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尤其对于生物的教学方面,更需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学科的思维,正确认识世界和客观真理。但是当下,高中生物的教学课堂并没能做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一、教学情境构建的策略反思
教学情境构建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情境设置的优势所在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点,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去沉浸式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的确对于学生进行深入且持续的学习有着相当的帮助。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许多教师的教学情境的构建还不够成体系,学生对于教师构建的思路可能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将课上所要教学的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视觉上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通过视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学生们的讨论是否与接下来讲解的内容有联系,看看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能否想到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一个课题导入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瞬间提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能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到病毒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以病毒的入侵过程为主题构建一个故事线,然后制作成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病毒在突破人体防线并进入到人体中发挥作用以及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作斗争的过程,还有抗体分解病毒的过程。利用这样的情境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态度也会十分积极,在课堂上也能做到注意力的完全集中;相反的,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生物的兴趣,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高中生物课堂上,鉴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创新知识呈现方式,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来代替枯燥乏味的问题,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分层教学,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都不一样,高中生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应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极容易导致 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开展分层教学,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学生设置相适应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和感悟,进而实现发展。高中生物课堂上,分层教学的应用能够尊重学生的地位,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当前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新课改突出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为本的课堂。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构建学生为本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五、生物教学融入生活实践的策略反思
任何知识的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生物尤其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来进行学习。而生物教学融入生活中的策略最大优势正是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其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解,让生物教学融入生活实际的措施更好地落实。在目前的教学时间中,很多教师能够做到结合实际,将生物中的知识放在生活中,让学生来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很多教师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熟练使用,他们能够利用自己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并在结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能力去进行解答。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从生活中的某一个现象展开,围绕这个现象展开,构造一个关于这种现象的情境。进而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知识,并依据此来找到解决办法。在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这种引导下逐步形成解题思路,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学生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思维习惯时,也就能够对生物的学习形成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也就能更有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也就会和教师有更多的互动。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活中的生物”为主体的竞赛比赛,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解一下生活中自己身边的生物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将每一位学生自己知道的知识进行语言表达,还能将其他学生不知道的生物生活常识讲解给其他不知道的学生听,做到生物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最终教师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竞赛来引导学生将见到的生活现象与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联想和结合。比如土豆为什么削完皮会发黑,泡菜为什么放久了不能够再继续吃,为什么伤口会流出黄色的液体,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到自己的生物学习中去。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到有关于基因的课时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实际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现象来进行思考,例如我们吃到的无籽西瓜、关于我们与父母之间在外貌上的相似之处等方面,然后在课堂上作为切入点。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化成具体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生物中的理论知识库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延伸,也就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或者是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让学生解答。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如何将所学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在生物中发现生活,让学生对于生物学习这件事情产生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一味的进行灌输,不顾学生的发展状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师,要在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和效果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婷.高中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0(01):184.
[2]白玉琴.探究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多个视角[J].高考,2019(31):46.
[3]陈勇.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课堂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A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