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校行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新淮
[导读]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
        张新淮
        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510632
        摘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从时代战略高度开宗明义,办好思政课,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站位,着力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推动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和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本文系暨南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项目,立项编号为2019ZXY06。
        引言: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构建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开创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新局面。
        一、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主要矛盾、新的改革任务、新的发展前景、新的生活背景,教育作为中国发展的百年大计,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新的变化,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强调,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自主持召开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指出: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所以,新时代办好学校思政课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时代需要,是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务行动,是回答时代要求的重大研究课题。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环节,承担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大使命。认真研究并深化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大力提高我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中学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思政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二、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学校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国思政课还存在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材内容陈旧、教师选配不力、体制机制不活等诸多不足,全面揭示了当前思政课存在的、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寻求解决办法,更好开展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社会非主流意识对学校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和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阶段,某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没能很好解决,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的生活与思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学校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对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的青少年来说,不良社会意识和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涤除社会不良影响,学校思政课教育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确实把握好时代发展良机,把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发展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三)应试教育仍影响着学校思政课程的活力
        一直以来,学校思政课程都习惯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僵化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评价学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思政课程的生机和活力,拉远了学校思政课程与学生和生活的距离,也促使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多停留在教材、文字内容的读背上,用应试的分数去衡量思政课的质量效果,因而导致学校思政课程教学僵化、缺乏生机和吸引力,使得思政课程真实效用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体现。
        三、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
        (一)丰富思政课的学习内容
        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教学的质性要求,丰厚的学理内涵是提升教学品质的基础和保证。思政课教学要想“理直气壮”,以理服人,首先就要“有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在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要注重结合实际,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领悟新时代的科学理论和时代思想精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方向。其次要把思政课的学习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鲜活实例结合起来,用好各种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对革命先辈、时代英雄的人物事迹,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广大青少年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生活,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从业素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校行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从业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思政课教师的从业素养首先是政治素养,他们首先必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他们必须是政治上切实可靠、思想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的从业者,所以学校在思政课教师的选配和培训培养等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并付之行动。只有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偏航,才有基础谈从业的专业素养。新时期,思想课教师要较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还必须大力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致力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具体实施时,学校谋划建设思政课教学数据库,帮助教师优化个性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分析、实施因材施教、施行精准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最后,我们还需提升学校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最有效地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构建学校思政课德育合力体系
        要加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学校思政课坚持系统的主题教育,应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认知实际和特点出发,创新思政课程学习的形式和借用网络小视频等新型媒体载体,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寻找思政教育切入点,强化教育体验、教育效果,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构建学校思政课程教育长效机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校行动,需要各学校提高政治站位,根据自身实际做好谋划,摸清本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围绕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来开展研究,构建提升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质量的体制机制、增强学校思政课同各类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和思政育人长效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思想指引。
        (本文系暨南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项目,立项编号为2019ZXY06)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文件和习近平总书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
        [2]郑建松.习近平教育辩证法对中学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72-74.
        [3]王变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