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吴德山 吴德华
[导读] 小学自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吴德山  吴德华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桂坪小学  
        小学自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自然教学,学生要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轮廓的认识。所以,它的涉及面很广;同时,小学自然又是一门启蒙性的基础学科,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只能是浅显的、初步的、最基本的。因此,在进行自然课的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验:
        一、将电化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以现代思想观念为基础理解电化 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电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电教教法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重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各小组到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设立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1、设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了身边的一些游戏,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心中已对所展示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研究状态,这是最佳状态。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在你眼里,有价值的还是没价值的,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肯定。
        2、转变教师角色,引导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应从一个实验者向辅助实验者转变,教师不能告诉同学“应这样做”、“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实验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就要放到底,同时要注重实验时的正确、耐心的引导,尤其是学生一些创新的的想法,更要鼓励他们去试一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经验。
        3、抓住探究结果,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所学的知识、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知后,要激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知”。
        四、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性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其主要是: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3、在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总之,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