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王国顺
[导读]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学生接触科学世界的入门课程,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
        王国顺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211111
        摘要: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学生接触科学世界的入门课程,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用科学观点和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为学生升入初中后接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展开分析,探讨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水平提供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思想,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主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注意对学生观察的引导,避免小学生因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限制而难以静下心来,浪费课堂学习时间。观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步骤,是开展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科学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不足
        小学科学课需要有趣的科学实验来呈现科学规律,解释科学现象,但不少小学在科学课的相关建设上仍然存在问题,很多科学实验都没有条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配合视频展示来完成。这样的科学课教学模式,大幅度削减了科学实验带来的趣味性,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观察视角受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还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成长。
        (二)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权,强调教师的辅助位置,但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对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更多控制权力的仍然是教师。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实际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忽视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现象,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观察实验步骤,更不用说给学生留出时间亲自动手试错。比如在观察植物课程中,学生找到了植物却没有仔细观察的过程,教师直接开始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直接挤压了学生观察能力形成的空间。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学生的重视,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布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奠定基础。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排布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将学生的观察时间划分出来;其次,要将学生需要观察的对象提前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预观察,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在学生的观察受阻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以引导和提示的方式鼓励学生继续观察下去,有的观察并非短时间能够得出结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耐心。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趣、新奇的实验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科学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开展和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实验的作用,能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就不要用演示实验代替,能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的演示实验就不要用视频展示或语言描述去代替。每一个科学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每一个实验环节都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必要素材。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每一个实验环节,在演示实验中要确定学生看清楚教师的操作,在学生动手实验中确定学生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目的和应有的结果。为了检验学生的观察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写总结报告,不仅要求详述实验操作步骤、结果,还要求详述自己的观察过程和成果,如有必要可配合上相对准确的时间节点,提高实验总结报告的质量。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汇总的方式能够逐步发现观察中的疏漏,有目的的在下一次实验中提高观察效率,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自身观察能力的提升。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科学实验外,小学科学课教材中还安排有很多个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实地观察和记录,这是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在明确要求中的活动项目,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以苏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走出校园,走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去观察多姿多彩的植物,去近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在教室中栽种几盆植物,或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栽种一盆植物,利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来记录下植物的成长变化,定期在课堂上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最终汇总形成一份亲自观察得到的植物生长实录。这样长期、观察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很大益处。
        (四)用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科学课上有着更深刻地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本着解决疑问的目的来了解有关信息和理论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内容的兴趣。且学生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观察是重要的途径,细致地观察能够让学生更快发现问题。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玩磁铁》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磁铁、回形针、铁屑、白纸等必要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随意组合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磁铁之间有相吸和相斥两种关系,发现无论磁铁的哪一头都能够对回形针产生吸引,发现隔着白纸时磁铁也能够吸引回形针等。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且观察到现象的过程趣味性十足,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比如:教师问学生,有没有感受过静电,有的学生会提到冬天脱衣服时候会看到闪光、听到噼啪声,有的学生说冬天碰金属的把手会被电,有长头发的女生说冬天梳头发也能听到噼啪声等,但要问为什么会产生静电,为什么夏天不容易有这些感受,学生们却回答不出。这些平日里观察的结果和疑问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此时搬出实验来解答学生的疑问,可起到趁热打铁的效果。
        结束语:观察是学生接触世界、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和技能,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有必要,符合科学课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抓住实验、课外实践、学生日常生活中积攒下的疑问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际君.观察洞悉未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0,(10):84-85.
        [2]彭永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58,66.
        [3]林锦霞.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6):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