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红
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第二中学 山东省临清市 252655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文素质深入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中必修之课,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推广起到助力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道德标准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锻炼,从而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有效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运行归纳总结,为教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教学;法制教学;对策分析
引言:理论灌输式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中起到主要学习方式,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天马行空想象力中难免显得索然无味,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性太强,没有足够的兴趣点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使得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主观学习能力得不到好的发展,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初中道德与法制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情况,案例教学法可有效推进新型教学模式,打破老旧教学观念,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好的奠定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错误引导下,教师长期占据课堂主导位置,是与学生截然不同的两方“阵营”,学生受到的教育也是一如既往的“灌输式”教育,长期受到此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就是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学习中主动性长期得不到发挥的学生,往往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失去自主性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在现代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应该被去除殆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作为最终受益人应该承担起学习中主体责任。为培养出善于独立思考并且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追根溯源,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平衡教学中师生比重,要褪去传统教学模式中老旧思想,要从根本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平衡师生关系,使主权逐渐回到学生手中[1]。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部分,教师分别就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在讲本课时,可引用古代案例供学生参考:包青天,又名包拯,字希仁,幼年父母双亡,兄嫂将他视如己出,养大成人,包拯不负众望高中,步入仕途后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著称,后因其哥哥嫂子的亲生儿子包冕为非作歹,强抢民女,在受害人母亲来报官时,巧合的是包拯亲自受理包冕强抢民女、贪赃枉法的案件,包拯毫不徇私很快便查明了真相,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包拯大义灭亲,将包冕判处问斩。面对年迈的嫂子,他表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包拯却非无情之人,在包冕死后,他毅然承担起为嫂子养老送终的重担,包拯一生刚正不阿,断案英明刚直,享年六十四岁,其做法至今仍为人称赞,是我们在学习社会规则的绝佳典范[2]。
二、案例教学法与代入法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引入有关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合理运用代入法将学生带入到案例人物的情况,使学生在参考案例后针对案例中人物的做法,根据个人评判事物的看法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没有道德上的偏差,没有错误的领会文中内容,一律给予赞扬。在学生勇敢表达自身见解后,不仅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考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课堂参与度也随之提高,由于道德与法治是加强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认知的学科,在课堂上加强互动性,可有效使学生学习到案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课堂上展开探讨更加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舒适[3]。
例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社会生活讲道德》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典故入手,首先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与故事中心思想,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熟读全文内容,对重点部分做标注,通过自身见解将中心思想与知识点分别写出来,然后展开探讨,在小组内进行选角,根据文中人物形象以及学生对人物偏好进行选择,将周幽王失信于诸侯国导致亡国典故在课堂上演绎出来。周幽王无疑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王,但是周幽王的昏庸并不单纯体现在失信于人上,这点在对美女褒姒与诸侯国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在进行角色演绎之后根据周幽王的做法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有所提高,同时道德水准也在无形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开展小组模式提升案例教学法运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教学时可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有效应对学生课堂溜号、走神等现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组建互帮互助小组模式,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组织,学生在小组互帮互助的教学模式中,道德品质与竞争意识同时得到锻炼。一直以来,小组合作模式最为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上都有着不错表现。在小组竞争道德先锋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极大程度控制自身言行,久而久之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会对中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很大幅度提升,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之间会相互感染,一名成员培养出优秀品质往往可以影响每位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这个基础之上,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举报,针对学生有破坏集体荣誉的行为,应给予排除竞争先进小组的处置,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日常的文明习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得学生在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
例如:在《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中,为更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教师可通过教学中的主题探讨为学生加设辩论小组,通过学生自愿自行分组,每组六人,为六个人根据不同爱好与特长进行角色分配,为学生分配角色可有助于学生在感受案例人物心理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内容结合网上资料整理出相关内容,归纳出天下兴亡与每个人之间的分属关系,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以及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在学生对课本具备一定理解后,各小组正式展开讨论,将小组共同探讨得出的最终结论由代表上台发言,小组成员在代表发言过后可进行补充说明,力求每位成员的想法都可以得到论证,教师应将学生结论与问题一一记下,小组成员可针对与己方发言不符的其他小组展开“声讨”,通过探讨为学生增设一定压力,有效激发学生潜在观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结论印象有所加深,而且结论是由小组成员探讨与思考得来,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应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带入法体会案例人物心理,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几个方面入手,在教师引导之下,切实进入角色体会到案例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体会案例人物的心理建设为学生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学生全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贠吉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案例教学法初探[J].新课程,2020,17(32):86-95.
[2]林丹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20,16(75):105-106.
[3]林我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师,2020,17(22):97-98.
作者简介:冯玉红,1970.5,女,汉,山东临清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第二中学。邮编25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