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梅
佛山市第十四中学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自1980年以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下简称TBLT)渐渐从交际法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和一种新的趋势。TBLT首先出现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时,由于众多语言学家,如David Nunan, Jane Willis, Peter Skehen等等的极力提倡,TBLT这种课堂教学法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在中国,新课标英语教学课本也开始第一次大力提倡TBLT。此后,TBLT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课堂乃至大学课堂。但是问题在于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在应用TBLT的时候,极少关注任务的设计,也就是TBLT的核心问题,甚至错误地理解任务的概念,从而把TBLT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本文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为需要用到TBLT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设计,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英语语言教学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背景
自英语语言开始教授的那天起,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就从未停止过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去教授。因此,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都曾被使用。在过去,几乎是每十年,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推陈出新。如口语法,情景法,视听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3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下简称TBLT)等等,在当时的教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任务型教学法是当今最新、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
二.在学校中使用TBLT教学法的意义
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学习者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3到4年的英语了,但是他们在英语课堂学习英语的兴趣却是越来越少,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什么弊端?作为一名教育者,他无法任意改变学习材料,但是他却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去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方法。在语言的学习里,学习动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TBLT就是保持这种学习动机最好的方法之一。本人认为使用TBLT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置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方式、情景吸引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让每位学生设计有创意的教师节贺卡或邀请卡、分组利用图片讲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当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时候,就会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学习。
2. 有利于合作学习
任务型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大部分依靠小组活动来完成,小组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它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帮助的环境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这样有利于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效果良好。
3. 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
布鲁纳等教育家们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处于从旁指导的地位。任务型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发表意见与见解充分展示个性,在学习中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并且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用所学的知识编排情景对话、简介我最喜爱的电影、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学生为了把任务完成好,课后会花相当多的时间,通过阅读、讨论、查阅资料,完成任务,这样学生能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主学习的形成。
4. 有利于培养创造力
课本教材里为学生提供了一定大胆想象与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生活实践同英语学习紧密相结合,它能使语言知识真正面向生活,为生活服务,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可持续地发展,
5. 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新课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任务型教学就是设计尽量真实的任务,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这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更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在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语言能力才能也得到提高。有利于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减少"汉语式"英语现象的发生。
三.TBLT教学法的框架结构
在TBLT的框架结构中,有3个主要环节。(廖晓青 2002:204)语言学家(Willis.J.1985)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步骤分为任务前阶段、任务阶段和后任务阶段。其中结合了(Willis1996:481),(Gatbonton1994:386),以及(Estaire ,Zanon 1994)对TBLT框架结构所定义的一些特征。
A、任务前环节有两个基本的作用:
a)介绍将要学习的主题,同时,激发学习者对任务的兴趣。
b)激活与主题相关以及在任务中或在现实生活中都非常有用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B、任务环节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可以是二人活动或是小组活动,他们也可以任意使用已有的语言资源来交流以期达到任务的目标。
C、在任务后这一环节里,一些语言的具体特征将会在任务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在介绍完TBLT框架结构的3个环节后,我们将要关注的是对建立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任务的分析。
四.对建立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任务的分析
1. 任务,活动及练习的区别
以下是建立在语言学家Skehan的理解基础上的关于任务和练习的区别
.png)
任务与活动之间也有一些区别。首先,活动的类别比任务要宽广。那就是说,活动包含任务。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任务活动(一个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但是我们不能说一个活动任务。第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大部分时间它豆油一个交际性的目的,但是活动没有。第三,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但是活动却不一定。
2. 影响任务设计的要素
在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也有一些要素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
首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的程序。那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考虑学生的水平,学生应该被给予一个适当的任务。所以,在TBLT里教学法里,主要的任务(通常是课程的主题)应该有一些次任务,这些次任务通过主任务得到开展。
A、参与者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交际任务的参与者。我们应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去参与交际。
B、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教师应尝试激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给他们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以为稍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C、对学习者才能的挑战。学生对没有任何困难或他们已经做过上百次的任务当然是不会满足的。所以,我们给老师的建议就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D、时空的移位。就我们所知道的,学生普遍都会对接近现实生活世界的那些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设计有趣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去完成任务。
E、内部因素。包括语言输入材料,语言能力或者是在语言输出中需要的知识。
F、外部的因素或者说是教育的因素。例如,教师的方向,任务的程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成任务的动机,完成任务的信心、学习策略等等。
无论如何,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准备,能力和兴趣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为他们是我们英语教育的核心。
3. 任务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专家对任务设计的原则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教师应该留意以下6个原则:(1)整体和系统的原则。(2)真实的语言和语言情景原则。(3)形式—意义原则。(4)任务从属和任务连锁原则。(5)“在做中学”原则。(6)通过阅读活动连接不同能力的原则。
五.总结
TBLT教学法是交际法最后的发展。同时,它又是英语语言教学法的一种新趋势。它的理论已被学习了超过20余年并且已走向成熟。但是教师如果想把这种教学法应用到他们实际的语言教学中,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现在,有许多教师都通过训练以达到为他们的学生设计合适的任务,而这些任务能够加强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相关的许多要素并且在头脑中谨记相关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能够遵循以下的一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施丽华, 2002. 从PPP到TBL: 中学英语教学创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魏永红, 2004.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角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徐永初 (主编), 2005.新课标初中英语必修课设计课例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敏, 2006. 人物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 中小学外语教学第29期.
5.廖晓青 交际教学实验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第2期。
作者简介:邹小梅(1984.4)女,汉族,广东佛山,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佛山市第十四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