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未
辽宁省沈阳新民市大民屯学校 110300
摘要: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因此也叫做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已有信息的重新处理,思维出现多维发散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善于留出思考空间,适当给出提示,设计相关任务,开展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模式,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引言
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较低,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如果能正确引导,则能有效促进中小学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性思维非常重要,其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并寻求多种问题解决途径,从而对同类型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避免后续过程出现错误。发散思维还能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不只是局限在课堂内部,在生活中学生也会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没被认可,课堂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难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思维。新课改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新课标中都要求学生能对英语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发散性思维恰恰能达到这个目标。如在教学fruit时,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单词fruit说出更多水果的单词,看看谁能说得更多,如apple、pear、orange、grape等。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们在课外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其次,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灵活性。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快速思考和反馈,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关知识进行反应并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产生更多的思维模式,并快速消化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内容。最后,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独特性。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国家的教育部门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变得更有意义。而发散性思维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根据自身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不同的认知,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不断发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及水平得到提高。
二、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堂上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是培养学生英语发散思维的第一步。在以往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诲,极少参与英语课堂发言,也并不常常与教师或者同学分享自己对于英语知识的想法和意见。英语课堂变成教师一人的舞台,课堂气氛难免单调又无味,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也不能得到锻炼,甚至出现思维固化的现象,影响了英语实际能力的发挥。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英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针对某一英语知识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疑惑。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创造和谐、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另外,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游戏式的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初中生好奇、贪玩的心理,让他们勇于运用英语发言、乐于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英语发散思维。
(二)、借助提问,思考主题
英语教材中含有各种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思想主题。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思考是阅读故事的重要步骤,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必要一环,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故事阅读时,教师在学生已经把握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利用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对故事主题进行全面思考,挖掘故事中包含的各种道理,让学生形成多种多样的观点,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英语故事的思想主题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形成多种理解和认识。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故事的思想主题,营造自由轻松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故事主题的差异解读,从而增强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当前,虽然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被很多教师应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没有学生回答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反思是否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回答。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应更多关注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My friends”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提问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提问:“Who is your best friend? Can you tell us why you become best friends?”在这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自己是否有好朋友,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会想到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的一些美好瞬间。当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朋友时,教师还可提出:“What is your friend's favorite color? What is your friend's favorite food?”等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朋友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描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问对思维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回答问题。
(四)、善于留白,拓展想象空间
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在教学时给出的限制条件越多,可供学生思考的空间越少,越不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留白,为学生留出发挥想象的空间。例如,在教学“The lion and the mouse”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的内容是一头狮子,体形十分硕大、强壮,第二幅图片的内容是一只小老鼠从这头狮子身旁走过时,不小心吵醒了熟睡的狮子。教师根据这两幅图片的内容提问:“当老鼠不小心弄醒了熟睡的狮子之后,老鼠和狮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由于只给出两幅图片,故事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学生开始发散思考,给出了不同的故事发展走向。有的学生描述:“The lion was so angry and wanted to eat the little mouse, but the little mouse ran away so fast and hide into a small hole, so the lion couldn't catch it.”还有的学生说狮子虽然被吵醒,但它觉得小老鼠非常可爱,所以和小老鼠成为了好朋友。在进行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语篇留出适当的空白,可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思维发散,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将更多的内容纳入评价标准中,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差距有准确的认识,看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然后从这方面着手,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随后加以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也会有更充足的学习热情。虽然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巩固基础,缩小与成绩较好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分组,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产生思维交流,善于组织的学生对小组内部事物安排,善于交流的学生对小组讨论问题进行表达。这些方式也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只有成绩一方面,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有效提升小组凝聚力,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散性思维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并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独特性。教师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