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三星小学 710000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艺术,合唱这种声乐形式是中小学生课内外的重要活动。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看出来音乐课标对合唱教学的重视度,从二年级开始涉及到了简单的二声合唱,到三、四、五、六年级的合唱曲目难度也逐渐增加。在日常的合唱教学中有一些策略方法与之分享。
策略一:经典合唱歌曲欣赏,培养学生兴趣
“听”是音乐活动的基础,音乐是听觉艺术。“听”不仅是听别人的合唱,最主要的是自己会合唱,因而“听”还是合唱中不可缺的技能。每个班级里的学生,总有音准特别好的学生,当然也有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学生的音准属于普普通通的,要使每个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常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教四年级上册中《愉快的梦》这一课,歌曲中第二部分的合唱是一个乐句,但如果是集体一起合唱的话,效果及其不好,这时我选出了几位发音标准的学生,先让她们分为两个声部为大家表演合唱,这样使得同学们能够清楚地听到纯净的和声,顿时觉得教室里可安静了,学生们听得十分入神,接下来,任命这几位同学为声部长,在声部长的带领下将学生分成了两个声部并进行练唱,最后的演唱结果虽然还是未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水平的学生都参与了合唱的练习,从而也得到了听觉的训练。
策略二:注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
学生能否很好的吸收知识,一大部分的决定因素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运用科尔文手势指导学生音准训练,在音乐教学法中采用科尔文手势法,即教师用不同的手势及高度,让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歌曲的准确高度。其直观的演示效果对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柯达伊手势法在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对音高的掌握准确,使听觉转为视觉,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例如:在教五年级合唱《小鸟小鸟》一课时,第二部分为合唱部分,运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形象地教学,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发音外,还可以把音与音之间的细微差别在空间中体现出来,不需要任何的乐器来伴奏,而是让学生注视着手势的变化,体会各音的正确位置把准确的音唱出来,从而让学生掌握歌曲准确的音准。
策略三:注重音乐要素,提高合唱教学能力
1.加强音准、节奏训练,提高听觉能力。
(1)音准的训练
a.低学段训练方法
对于低段的学生在训练时我会弹奏一个音,学生用手势回答听到的音,让学生逐渐形成固定的音高,学生用柯达伊手势唱准上下行的音阶,记忆音高的位置。例如:1 2 1 --|1 3 1 -- |1 4 1 --|1 5 1 --|1 6 1 --|1 7 1 --|1 1 1 --||
b.中学段训练方法
进入中段的学生有了固定音高的概念后,训练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学习二声部歌曲时,首先,把歌曲中主要的音让学生进行音程的构唱练习。其次,把学分成两组,一组唱根音,另一组唱冠音,要求学生互相听另一个声部的音高及和声果;除了音程的模唱,中段也会进行和弦的模唱。
c.高学段训练方法
有了对音程模唱、构唱的基础,在高段音准训练上我会加大难度,以旋律模唱为主,例如在进行《晚风》合唱练习时,我先将每个声部的旋律主线条梳理出来,并且让学生完整模唱:高声部6/8 3. 2.|3.1.|4.2.|3.3.|3.4.|1.3.|7.2.|1.1.||
低声部:5.4.|5.3.|6.4.|5.5.|1.6.|3.5.|2.4.|3.3.||,将旋律主线条唱准后再进行唱谱训练。
(2)节奏的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的胳膊,所以,必须加强学生节奏、节拍的训练。
a.基本节奏型的练习。我运用了奥尔夫教学理念,采用肢体动作指导常见节奏型,锻炼学生奏感和节奏变化的反应能力。
b.听辨节奏的练习。学习合唱歌曲时,先由教师弹奏旋律乐句,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将节奏拍打出来,并记录在本子上。然后把记录下来的节奏连在一起进行练习,要求休止符的地方用捻指表示。例如:
节奏一:6/8 X 0 0 X 0 0 || (第一声部)
拍手 拍手
节奏二:6/8 X X X X X X || (第二声部)
跺脚 拍腿 拍腿 跺脚 拍腿 拍腿
2.掌握正确的呼吸,为唱好合唱歌曲打好基础
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也是把握音准的保证。在合唱教学中锻炼学生声音稳定性、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歌唱中,假如出现吸气后耸肩、腹部收缩等现象,就会有胸闷、难受、憋气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来歌唱.例如三年级《美丽的黄昏》、四年级歌曲《月亮月光光》、五年级《小白船》、六年级《茉莉花》等这类旋律线条清晰,抒情流畅的曲目,唱前用“WU”音将气息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训练慢吸慢呼,锻炼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
3.运用轻声高位、直声的演唱,加强音色统一的训练
合唱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演唱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声部不被另一个声部所干扰而大声喊唱,破坏了合唱的效果,缺失了美感 。首先,用简单的发声练习,让学生对声音的和谐、统一有初步感知和认识。其次,教师可建议学生把书本放在前,听自己的声音,随时进行调整。再次,用哼唱方式寻找妈妈哄孩子睡觉时的那种轻声高位置哼唱的感觉。有了这种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之后,学生就能有意识地关注到声音的均衡、和谐及音色的统一。
综上所述,音乐合唱教育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只有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基本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的普及合唱艺术。在音乐合唱教学中,合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时刻耐心的培养,使音乐艺术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