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43007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当中,创造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只有具备创造力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色彩教学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得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展现出活力和生命力,让课程的内涵及价值得到不断的展现。
关键词:创造力;小学美术;色彩教学;开展策略
前言:新课改倡导,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艺术和绘画技巧,更多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这是教师在教学开展中的归宿点。因此,小学教师在色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学科的特点做到多措并举带动学生创新创造。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获取到更多。
一、基于作品绘制,培养创造力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专注力[1]。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所以,在当前要想在色彩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对色彩学习产生高涨的兴趣,以此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让理想的课程实施效果得到达成。例如,在日常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对色彩产生一个相对强烈的认知,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本身爱看漫画、听故事、阅读绘本的喜好对兴趣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画板为学生呈现其所喜爱的动漫人物,比如小猪佩奇、熊大熊二、超级飞侠等,让学生进行欣赏,并一边欣赏一边让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在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上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后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投入到色彩创造中去,可以为学生发放黑白的动漫人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涂色。从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兴趣,展现更多的奇思妙想,带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加强情境创设,培养创造力
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认知力是相对偏低的[3]。假如在色彩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过于抽象和专业的呈现知识,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晦涩难懂,要想达到理想的课程效果是非常难的。所以,在色彩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强情景创设,使得创造力的培养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头饰设计》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情境——“设计师大赛”。在对基础的知识及理论进行讲述之后,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在规定的实践内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头饰,并绘制好颜色。在后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T台走秀的情景,让学生头戴头饰进行走秀,看哪位学生在头饰色彩的运用上最新奇。在无形中带动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使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得到展现。
三、关注个体需求,培养创造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在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色彩教学中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时也应该关注到个体需求,让创造力的培养得到实现。例如,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出看上去比较荒诞和可笑的作品,不符合大众的审美眼光。在面对学生这样的作品时,教师不要斥责,而是应该抱有着欣赏的态度让学生尝试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得课程的氛围变得更加创新和创造,使得学生的思维解放,使得创造力的培养得以逐步的实现。
四、重视美术实践,培养创造力
小学教师在色彩教学培养创造力时不可以只是停滞在口头说教上,也应该做到理论结合实践,重视美术实践,让学生在锻炼当中不断的创新创造,使得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目标得到实现。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理论传授后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色彩的创造。在日常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色彩的运用,如色彩的轻重、亮度、急缓等。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创造,获取更多。
结论:总之,在当前,小学教师在开展美术色彩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加强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创新创造,带动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基于作品绘制、加强情境创设、关注个体需求、重视美术实践等。使得创造力的培养得到实现,使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得到达成。
参考文献:
[1]周仙. 关于小学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的策略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64-165.
[2]吕永静. 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探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吴文炯. 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展开与实施[J]. 求知导刊,2020,(3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