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群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古城实验小学,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碰撞、火花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根据这些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资源;错题资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互动性。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沟通与合作中实现争执与思维的碰撞,便会生成超过教师预期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全面地认识课堂生成。通过灵动的教育机智及时处理各种生成资源,以生为本,随机应变,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灵活处理动态生成的资源,给课堂以有效生成的魅力,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希望教师能把握好这些及时生成的资源,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一、预设教学资源,夯实有效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打造高效灵活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有最新的教学理念。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深度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
(一)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做到游刃有余
教材是我们教师预设教学资源最重要的参照之一,它紧密地围绕教学大纲进行,但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在解决问题中展示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不够灵活。这个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最优化的,但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思维深处有着其他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教材,有效整合优化课堂生成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分析真实学情,做到了然于胸
每个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家庭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都不同。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客观、公正、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因为每学生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熟悉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真实学情,再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三)精心设计弹性预案,做到收放自如
小学数学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是价值引导下的建构。教师要在深研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从更宽、更深的层面去精心设计一节课。如在教学“认识梯形”时,我预设学生探索梯形特征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1)结合之前对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研究,让学生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探索梯形的特征;(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梯形的特征;(3)以小组形式交流梯形的特征。这样的课堂设置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自由思维的空间,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预留了“弹性空间”。
在合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就会生成很多及时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及时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
二、生成性错误资源利用率的对策
(一)从评价的角度来讲,教师可采用延时评价
面对学生的错误,采用延时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爱护,也恰好为错误资源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在更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内思考体验,感受错误的魅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课堂也因此成了灵动、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从巩固的方式来讲,教师可使用变式训练
在错误之后进行变式训练,是巩固学习成果的点睛之笔。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常常漏洞百出,这是知识点的混淆造成的。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利用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拨开迷雾,回归知识的本质。四年级学习运算定律时,C老师出示一道练习题:34-16+14=?,学生受到负向迁移的影响,自然将16和14凑整,马上得出答案是4。教师发现有错,可引导全班发现:在加减混合的题目中,如果不能使用简便算法,就要遵循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C老师又展示了两道题:0.9+0.1-0.9+0.1=?;500÷25×4=?两道有迷惑性的题目,考验学生能否通过类比,抓住本质,从而灵活运用刚才所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变式训练,不仅学生深化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训练了做题的方式方法,老师还将错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加以放大,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解决的形式来讲,教师可采用学生同伴纠错
以笔者的实际课堂教学为例,六年级上册圆单元中的一道练习:在长7cm、宽3cm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半圆。一位学生认为最大的半圆的圆心落在长上,是半径3.5cm的半圆,笔者马上让台下另一名学生上台画出半径是3.5cm的半圆,如图所示。这时候这位学生迟疑了,在座的学生也马上发现这个半圆不符合要求。这时候在座的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提出半径1.5cm和半径是3cm的答案,台上的学生分别板演,如图后两种结果。这时所有学生豁然开朗,一致认为半径是3cm才是最佳答案。笔者对题目稍作调整,将条件改成长为5cm、宽为3cm,学生陷入自我思考的漩涡中,但这一回通过画草图的方式,他们很快得出结果。后续全班再一次集体研究发现在长方形中画半圆的规律。这条规律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而更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体现在这个纠错完善、概括归纳的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力量”,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努力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思考和交流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收获了成功的体验,学习成果相当显著。
参考文献:
[1]朱群英.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A].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9(36).
[2]陆毓信.从“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A].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
[3]郑红芬.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