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中学
摘要:初中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如何开展好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将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从基础化学语言、微观概念、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为相关同仁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引言: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实现各方面素养的融合,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授课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现状,从不同维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合理使用化学语言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掌握化学语言,具体来说就是“会写、会读与会用”。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化学语言,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化学语言,不仅要用词准确也要严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运用化学语言,这样他们才可以进行一系列化学思维活动。例如,部分教师会把化学式习惯说成分子式,但对于离子化合物而言,是不存在相应分子,所以氯化钠分子式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教师如果没有及时纠正这种说法,就会让学生潜意识里的记忆出现错误,影响之后的化学学习。
另外,由于化学语言内容繁多,有很多名词虽然看起来一字之差,但实际的含义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旦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记住正确的含义,必然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初次讲授一些化学用语时,可以通过与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用语进行对此,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于运用[1]。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对化学语言的良好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对化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需要改正的地方。
二、借助教学课件培养学生的微观概念
初中生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在此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教师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成分、性质、结构与相应变化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研究物质宏观性质的同时,可以探索其微观构成。但是,对物质微观的研究与探索用肉眼是无法达成的,所以很难直接利用实物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静态的物质结构与动态的化学反应等,以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理念与反应流程等内容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化学知识[2]。
并且,由于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展现出微观化学反应流程,使抽象的理念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解“水的分解”的时候,教师通过实验与口头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水在发生电解反应时,会形成大量的氧气与氢气。可是,这是宏观方面的认知,其微观世界是如何变化的呢?这对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可以将水分解流程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理念,同时也能深化学生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以此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态度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其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化学实验的运用。众所周知,化学学科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就涉及很多实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不过在这之前要先保证学生可以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如药品的取用、试管的使用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然后,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实验后进行反思交流等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等。
此外,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这对学生学好化学至关重要。具体指的是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态度,并具有绿色化学行为,可以基于绿色化学原则合理地设计化学实验。为此,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妥善回收有毒物质、尾气处理以及节约试剂,使学生可以养成正确的化学操作习惯,继而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3]。
结束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可靠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双平. 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5):121.
[2]戎礼琴.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14):44.
[3]郭琳琳, 李强.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