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静力学专题探讨实践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聂月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变化
        聂月明
        资源县资源中学,广西 桂林  5414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变化。静力学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基础内容。通过专题探讨实践使学生掌握静力学知识,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专题探讨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  静力学  专题探讨实践
        静力学主要涉及为高中物理必修1中第3章---相互作用的内容,该章主要涉及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共5节内容,静力学对高一学生而言,它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特别是女同学对静力学这一章普遍感到难学。因为如果有一个力分析错误或遗漏,那么这题可能就很难做对了。静力学是学生接触力的计算的第一个单元, 学生如果对它掌握得好,这会对以后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电场、磁场受力计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谓专题探讨实践就是以某一教学专题为中心,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开发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重组以寻求一种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专题探讨实践符合新课标要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结合理论的深入研究。它对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有着重要影响。其研究意义如下:
        第一、促进物理课程的发展
        高中物理专题探讨实践可以从不同层面改变我们的教学观,优化课程内容。例如,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中,即第66页简单介绍了力的三角形法则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较多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还是难以理解。于是我们就开发了一个自制教具来演示以下内容,首先是合力可小于、等于、大于任意分力。其次是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两个分力的夹角θ越小,合力越大。再次是当两分力大小相等且夹角为120度时,合力与分力大小相等。我们把这演示实验拍成微课并参加市级实验教学比赛,获得市级一等奖。
        这样的专题探讨实践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发展。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多、课时紧、难度大,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又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很多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高中物理专题探讨实践怎样合理安排物理知识内容和教学深度,怎样注重物理学习方法的训练,怎样注重实验技能的提高,怎样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有序的建构,怎样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例如,我们在讲重力时涉及到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学生们能学会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重心。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分析“不倒翁”实验,使学生明白重心越低越稳定的原理,在生活中为了增加物体的稳定性,常采用加重下边的重量,如洗衣机的底座等等。除此之外,教学中我们还利用悬挂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这些实验都来自于学生们的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中物理专题探讨实践实际上是教师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再学习,进而能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学生们对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感觉到很抽象。于是我们在教学时通过两个牙刷毛相互挤压来模拟这一现象。当其中一个牙刷毛想运动时,却受到另一个牙刷毛的阻力而弯曲变形。这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静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利用这两个牙刷,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滑动摩擦力的受力方向。也就是说,当两个互相挤压的牙刷毛放在一起时,当上面牙刷毛的运动速度大于、等于、小于下边牙刷毛运动速度时,分别来分析上边牙刷毛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通过简易实验就能总结出相关概念、相关规律、相关题型。这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受力分析贯穿整个高中。在受力分析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仍然没有学会受力分析。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要么多画出来几个力,要么少画了几个力,要么力的作用点画到了其他物体上了,要么力的方向完全画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也许是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没有注重过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知识,根本就没有消化。因此对于静力学的教学,应该打破章节的界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黄恕伯.提高教学能力,改革物理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1985(04).
        [3]朱建平.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的组织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6(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