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四川省德阳市东汽小学紫荆幼儿园 618000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幼儿未来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恰当地运动,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科学合理地组织下,能够为幼儿提供充分陶冶情趣,锻炼身体的机会。
关键词:幼儿体育;运动游戏;课程开发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游戏在其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对游戏本质的认识
游戏是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这一概念指出了游戏的特点,即自主控制、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儿在游戏过程中享受快乐的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其次要有可操作的材料,无论是角色游戏还是建构游戏,都需要可操作的材料。如今,有关于自主游戏和教师组织的游戏的探讨。许多学者认为游戏是幼儿自主控制的,游戏具有自主性,幼儿园要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主游戏。还有学者认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只要教师不完全控制游戏,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幼儿也可以自由探索。总之,幼儿游戏要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为主,幼儿游戏的本质是游戏,是自主控制的、无强制外在目的的活动。
2“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
“课程游戏化”即以课程为主体,融入游戏的课程实施方式。“游戏课程化”即以游戏为主体,以课程作为游戏的辅助方式进行课程实施的方式。二者都强调幼儿园课程和游戏的融合。
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幼儿园课程和游戏的关系,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3我国幼儿游戏课程的发展困境
3.1幼儿课程缺乏顶层设计
缺乏明确的幼儿体育课程目标体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3个年龄段末期幼儿提出了期望。健康领域中,《指南》分别从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能力3个维度提出了每个年龄段具体目标的大致发展水平,但《指南》的内容较为笼统,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幼儿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知所措”,更“不知所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启蒙于家庭,培育于学校,完善于社会化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依赖于课程与教学,与课程目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在幼儿阶段,做好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实现“幼小”的平稳过渡,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保证体育与健康学科内部体系完整性、一致性的关键因素,在达成“幼小”体育衔接,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大、中、小一体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紧紧围绕幼儿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确立幼儿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3.2幼儿体育活动内容设置零散、单一依据
“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如果目标不清晰,将导致内容设置呈现出零散无序的状态。自197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本幼儿体育教学讲义至今,幼儿体育教学内容一直鲜有变化且较为分散。目前我国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主要以体操、户外自由选择小型器材进行锻炼,开展体育游戏为主。幼儿园教师因为缺乏体育专业知识,缺少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专业指引,未渗透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等隐性预设,导致体育活动随意性大,评价的随意性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参与多样化体育活动的机会。
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应符合“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发展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幼儿体育活动内容设置影响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成效,制定科学、适宜、循序渐进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幼儿体育课程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内容等层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幼儿体育的发展,影响幼儿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设计与现实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符合幼儿健康需求的顶层设计,筛选帮助幼儿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开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迫在眉睫。
4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开发措施
4.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指南》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本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始终,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此为课程开发指引了方向。课程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特征,幼儿阶段的课程应遵循《指南》提出的原则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进步的差异性,注重幼儿健康等5大领域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性、个性化成为这一阶段课程的特征。学科核心素养与《指南》中的精神与要求对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把培养幼儿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程开发中既要重视幼儿动作学习的直接经验,又要幼儿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发展分享、探究、交往、领悟等间接经验。2)课程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知识。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鉴于幼儿生活具有整体性的特性,幼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强化跨学科综合学习的意识,适时、自然地拓展其他学习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促进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与生成,加快对知识的内化与建构,整合与补充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探究意识,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丰富和提升本课程的内涵。
4.2游戏发展分期理论
鉴于幼儿身体活动以及探究、交往和表达的需要,游戏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与基本的活动。雷利认为,游戏发展可以分为3个时期:探索期、掌握期和完成期,动作发展与游戏发展之间存在阶段一致性的关系。其中,探索期对应初步运动时期(0~2岁),这一阶段游戏发展的重点是以“好奇的”态度接触新事物;掌握期对应着基础运动时期(2~7岁),这一阶段是通过游戏掌握外部世界,也是游戏发展的高峰期;完成期则对应运动专门化时期(7~14岁),这一阶段是游戏从高峰期逐渐下降,数量也相应减少。因此,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1)在KDL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开发中,应以“游戏”的形式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表现出积极状态和极强的自由探索能力、创造力和投入感,通过游戏探索过程的不断迭代,逐渐形成动作技能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最终掌握并巩固基本动作技能。
2)利用游戏深化幼儿的情感,当幼儿感知到游戏活动能够让自己发挥最优潜能时,便拥有真实的自我表达,使个体越来越喜欢参与,形成一种通向更高幸福感的“向上螺旋”。幼儿阶段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获得各种情绪体验对未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课程开发中应重视设计富有想象力、趣味性、挑战性的个体游戏和集体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运动环境,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完成规则游戏,以及进行伙伴合作游戏等,提高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教会幼儿接受并适应实现约定的规则;正确对待“输”“赢”,学会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取胜”,这些对幼儿的情感道德发展和自我概念的成熟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童年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有意义的旅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开展积极有效的室内游戏,通过游戏不断激发幼儿的运动乐趣,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克服苦难,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慎蓓蓉.小游戏大运动——浅谈幼儿园趣味体能游戏的组织策略[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