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及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 谢晓燕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能够对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谢晓燕     
        贵州省江口县第三中学  5544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能够对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引导途径。在课堂当中充分利用这一方式能够令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等方面的频率与效率大幅度增加,对学生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着诸多裨益。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误区;策略
引言
        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合作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合作中很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一、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一)目标太笼统
        虽然在合作学习中凸显的是学生的中心地位,但是依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目标的设定,这是一个关键点,是指引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风向标。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常常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设置得太笼统的情况,学生的合作讨论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常常讨论着讨论着就跑偏了,或者在合作探究之后发现没有成果。此外,过于偏重组内讨论,而忽视了个体的思考,抛出问题之后,立刻让小组开始讨论探究,这样笼统宽泛并且紧急的任务、目标,会让学生失去方向,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且常常在笼统的组内讨论中淹没了个人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
        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来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员参与是其作为主要的前提条件,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影响,但是往往因班级人数这一问题,教师统称会将多人编制在同一小组之内,这便导致小组人数过多、小组数量过多等情况的发生,此类情况对于教师的管理与指导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地理这一学科自身本就带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自身思维积极拓展,但是部分学生因不愿参与到讨论当中,导致其产生疑惑与迷茫的情绪,最终令自身失去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流于形式
        综观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小组合作的频率较高。有时一堂课中会出现多次合作,只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当组员各自发表完看法后,便各归原位。许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并未真正发生。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几个学生召集到一起说说话、做做事,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不不应只强调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内在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凝心聚力、互助互学、合作共进的真谛。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有效策略
        (一)设置探索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课堂问题展开分析
        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设置探索问题来促使学生围绕课堂问题展开分析。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时,我为了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知道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熟悉东北地区的特征及河流分布情况,在教学中设置了启发学生合作思考的问题:你知道东北地区指的是哪里吗?你能从地图上标出来吗?你对东北有着怎样的印象?你能结合地图说一说东北的特征吗?你了解东北地区河流分布的概况吗?学生围绕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分析,通过读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知道了哪些省市是处于东北地区的。

接着,学生在组内进行了分工,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对东北地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印象,认为东北是一个常年寒冷的地方,推测东北的纬度较高。并在观察地图后,发现东北地区多被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覆盖,有着肥沃的黑土地和充足的降水,认为东北地区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学生还在小组合作中比较了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讨论后认为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继续分析东北地区河流分布的概况,了解了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看到了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判断,推举组内代表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在合作思考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用地理思维来分析地理知识,得出自己的见解,并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形成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因为没有划分好小组,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自由分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反复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分组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等自由分组,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伙伴,这样能够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组内异质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通过互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互补。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综合情况,对各个小组的力量进行权衡,然后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让每个小组内部的学生各有优势,从而实现互补。第三,组间同质原则。为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让各个小组之间保持良性竞争,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应当秉持每个小组水平相当的原则,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所有小组的综合水平保持一致
        (三)灵活使用多媒体
        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同样,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对数学学科更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所以需要着眼于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技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也显现出了自身非常强大的优势,可以将其用于数学课堂,让课堂更有活力,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帮助。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提前发放给学生,辅助他们完成预习;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将一些文字内容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这些课件可以作为学生的复习资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时,因本节课内容抽象,内容时间尺度大,学生无法感受一系列现象。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幽灵岛”和“深沪海底古森林遗迹”两幅图品,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与陆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接着,由上述局部地区的变化,纵观全球海陆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讨论思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一直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着呢?借助这两幅图片为学生介绍地壳变动与海平面升降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
结束语
        地理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豁达,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合作,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并获得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超.探讨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5):47-48.
[2]蔡祖发.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管理[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0):59.
[3]丁向芸.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及策略探讨[J].新课程(下),2019(10):160.
[4]白茹.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12):160.
[5]赵新文.试论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8(11):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