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任爱云
[导读] 目前,在新课改驱动下,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初中地理教学,
        任爱云    
        贵州省江口县第三中学  554400
        摘要:目前,在新课改驱动下,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且收效较好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带动、影响、作用下,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意愿更加迫切。而且随着探究性学生的深度践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地理;应用路径
引言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是指学生以自我探究的形式思考问题,得出相关结论,而不仅仅是听课接受知识。初中地理知识不是很难。如果老师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会降低学生学习过程的难度,但不利于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进行深入思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大胆创新。想法不同的同学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一、创设提问情境
        通过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与学习中掌握地理知识。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从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习情况出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在锻炼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与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从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图,并设计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纬度为多少?其位置在哪?在这一地区中存在哪些国家?通过设计这一类型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营造探究氛围。在学生完成探究后可以邀请小组代表发表看法,从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在积极探究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处于和谐状态时,那么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学生也能够主动向教师询问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当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时,势必会加强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当面对教师的提问与讲解时,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造成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在教育中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也要以平等态度面对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的持续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需要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其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探究活动效果,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积极探究中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还要坚持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度干涉学生,而是要借助启发性的话语来指导学生,避免完全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才能打造出真正开放的课堂。在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在相互对比中找出自身的不足,感受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师也要及时给学生布置继续探究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下主动复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中探究到的知识点。
三、针对知识特性,培养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敢问、探究、主动提问的精神、意识和素质是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应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在质疑精神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因此,教师应以培养质疑精神为导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一是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提问、分析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问题提出新的理解和看法,与老师、同学辩论分析,更好地提升探究学习的效率。第二,多查询案例、资源、资料等。应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解读和分析不同的知识、内容和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以保证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单独进行的,而是由不同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最后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因为组里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所以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在探究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让外向的学生攻击相对内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此外,这种合作意识也体现在不同的理念上。他们可以有效整合,得到统一的结论。比如在“海陆变迁”的讨论中,由于板块构造不是解释海陆变迁原因的唯一途径,所以会有同学支持这个理论,但也有同学认为其他理论也是科学的。此时,学生应寻求合作,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了解和以往的地理知识,找到最科学的解释。虽然前面的口头讨论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学生实践过程中不同板块的实际运动而认同板块构造理论。在小组中确定结论时,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需要综合总结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
五、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方案
        探究学习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对学生能否从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许多因素,首先,他们应该考虑教材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定应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同时,老师的方案要对学生有挑战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收获,但又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可操作性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会受到课堂时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可能不适合开展。为此,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条件,制定适合学生的活动。方案的制定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不能因为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忽视它,而应该在正式讲解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组织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多加注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提高活动的科学性,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避免因自身判断失误而导致方案不当。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和其他教师有效沟通,以确保计划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发挥出探究性学习模式优势,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传授学生学习技巧,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借助适合的探究主题来吸引学生,保持学生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与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马春辉.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84-686.
[2]钱晓曼.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18-119.
[3]田宜涛.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9(18):3.
[4]董斌.回归生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218-1220.
[5]杨立杰,李伟民,由秀.高效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建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2):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