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610043
摘要: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演变为必然事件,智慧教育、精准课堂应运而生。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热点问题。
从数据分析下的精准课堂教学出发,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前微课预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预习成果汇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素养;共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课堂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素养;学生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素养.
关键词:精准教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据分析
从传统教育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到现代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到中国当代的“素质教育”,再后来的“核心素养”——时代的发展,已然促使教育的改革.信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家推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力促智慧“教”与“学”的全面提升.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政策引导之下,“大数据精准教学”应运而生.[1]精准教学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本文提及的精准课堂流程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上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并下发相关资料(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第二步: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并进行预习检测(10分钟左右);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左右);第四步:课堂反馈检测(10分钟左右);第五步:针对检测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课堂小结,作业的布置(5分钟左右).
一、微课预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素养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走进教室.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教学中要把儿童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中的准备律,学习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不管是建构主义还是桑代克的学习定律都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然而很多的预习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达到预习真正的效果.
让微课视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结合任务学习单进行预习.微课预习不同于以前的单调的书本预习,微课使得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生动形象的理解记忆.课前预习式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资源,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观看次数,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会选择多观看几遍.把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真正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某个知识更为重要.郑敏信教授也提出:“‘数学素养’的真正核心是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通过微课和预习任务单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做到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的接受学习.
二、预习检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素养
教师真的做好“引导者”“助产士”的角色,上课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请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记录学生预习当中的疑问,开展一个小的交流答疑活动.答疑结束后,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预习内容进行简单检测.利用数据分析,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为后面的教学计划做到很好的调整.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前预设,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预习结果合理的调整.在教学目标取向上真正做到生成性目标取向,使得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那么每一堂就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场景.预习结果的展示,就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演讲场景.这是一个语言的世界,让学生用语言尽情的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学生不再是闷头学习,不断接受教师信号的机器,而是可以畅所欲言,能说会道的演说家.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合作探究环节就是将预习检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和当堂课的重难点问题整理并展示出来,给共学小组15分钟左右的时间,探究问题,得出答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作为客观的存在.教师不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意支配,或任意捏造,不可以随意强加给学生一些外在知识,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抗拒.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这都是我们所期待的.都说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但是最了解学生的可能不是老师,而是他们之间的同伴.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真正的实现了让最了解他的人教会他知识.搭建一个共同探究学习的平台,让问题把学生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成一幅满意的答卷.
四、反馈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素养
没有反馈的学习就像是没有将军的军队,是零散的.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中的效果率也强调了学习反馈的重要性.依托数据分析,合理选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题目,争取不做烂题,不做废题、只做能达到反馈效果的题,只做对学生有意义的题.在数据分析下,利用15分钟,对学生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检测.反馈练习是学生一个人的舞台,让其一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魅力.改变以前的齐问齐答或者齐问各答的反馈方式,利用平板下发题目,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答题.平板将会记录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最后生成每个学生单独的错题集,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的情况将会消失,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理论是死的,是一层不变的,但题是活的.解题好比识人,人永远是那个人,但是每天都会带着不同的妆容,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就看你能否辨认出他还是那个他.因此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发展学生的“识人”能力,挖掘他的本质,不管怎么包装,他还是那个你熟悉的他.
五、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素养
最后5分钟,老师对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所涉及的数学方法思想进行梳理总结.数学不是简单的解题,数学有其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史宁中教授提出,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5]利用5分钟的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利用总结这个不起眼的环节,让学生回忆整堂课的内容:课前的预习过程、课上的学生成果汇报、困难问题的交流探讨、知识检测反馈.让学生真正的在总结这个小小的环节中,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由衷的爱上数学这么学科,爱上学习数学的过程,沉浸于用数学编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曜光,楼中楠,朱哲.数学精准教学与目标意识[J].中学教研(数学),2019,(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1-5.
[4] 段沙,周怡.精准教学文献综述[J].教育信息化研究,2017,(24):65-70.
[5] 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