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姣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030062
摘要:高校探索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
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科学理论是革命的旗帜,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科学理论的灌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一贯注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截止到2017年,已举办四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和两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搭建教学交流、竞技、展示平台,不断增强“主渠道”课堂的教师魅力;2017年1月,市高校成立了首届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7个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涵盖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进一步加强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增强“主渠道”课堂的理论魅力。在高校思政教育系列组合拳的培育下,思政教育“主渠道”课堂近年来呈现了新样貌。比如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使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了。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逻辑层次
1.协同育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破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孤岛现象”,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从而真正实现育人的“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要推动“思政课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把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高校要发挥好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既要在思政课堂上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又要注重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挖掘课程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入行”。
2.政治方向: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根本点。
办好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根本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让旗帜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高扬在每一名师生心中。
3.以生为本: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立足点。
高等教育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生为本”是大学教育的立足点,因此,高校推进课程思政,要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4.人才培养: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核心点。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握好师生这两个教育主体,把握好课堂这个载体,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通过培养引导学生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模式探究
高校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和整体推进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上网下的教育资源,积极发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方法中两种基本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育人机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三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教师与学生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2.打造协同育人工作主体。
高校要突出人的因素,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要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打造全程、全员大思政育人机制,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窘境,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一是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教师,真正使每位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二是强化高校教师的协同意识,构建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融合机制,利用学科特点开展“专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新载体;三是强化高校教师的大局意识,让每个教职员工在岗位上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在实现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中突出全程、全方位育人[1]。
3.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改进思政课堂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二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处理好学科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充分发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推进思政教育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要抓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改革创新,善用学生喜爱的新话语、新平台、新方式,[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唱响互联网主旋律,以广大教师科学的知识晓人,高尚的品德育人,魅力的人格服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突出表现在单纯依靠政治理论课,对于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凸显不够。因此通过推进“课程思政”,选取了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7(06):100-102.
[2]罗皓.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长江丛刊,2020,000(001):P.176-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