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 441053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不但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整个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怎样有效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创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技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与各大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概述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且连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认知、情感、意识、行为以及人格的健全和协调,是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加之学业、社会交往、就业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压力和困惑,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担忧,不少学生存有非常严重的情绪障碍,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稳定。故而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进行初步探索,期望可以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述
心理健康是人们利用现有资源和寻常方法难以处理当前自身遇到的内部和外部应激而出现焦虑、郁闷、烦躁,严重者丧失自控且难以自拔的消极状态。而心理危机主要包括两种表现模式,其一是静态心理危机,属于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应用平常应对方法难以解决的一种失衡心理状态,具体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其二是动态心理危机,属于一种心理过程,即指人们原本存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各种因素打破,而且全新的平衡状态还未能建立,动态和静态心理危机能够相互转化。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求学、恋爱、人际交往和品质养成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超出人们寻常处理方式以及处理能力的特殊心理境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心理危机发生性质差异的了解,可将其划分成三种,其一是发展性危机,其二是境遇性危机,其三是存在性危机。首先,身为具备高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高校学生,对现代社会存有极高的认知预期。其次,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高校学生,在自身心理发展不完善、社会经验较少以及三观尚未成熟的状态下,具备十分薄弱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
(一)重视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原则
以学生为本,推动大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重要指导方针。基于此,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积极实施生命教育,培育大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了解生命的正确意识,掌握正确有效的危机应对方式。
而且,还需要注重强化大学生群体心理调节以及挫折承受等多种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健全完善人格,进而真正实现敢于面对心理困惑、保持心理平衡以及回归正常生活的最终目标。
(二)注重心理危机管理团队建设
重视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工作队伍,实施四级联动、无缝衔接。二级学院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极其重要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心理辅导员会直接负责本专业以及所在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负责向班级负责人以及宿舍负责人传达有关信息,且对这部分信息展开筛选与整合,而且各专业辅导员还需要积极自主对存有心理危机的高校学生展开甄选与鉴别,且需要对曾经患有心理危机的高校学生展开及时跟踪和反馈。增强大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体系团队的有效培育,提供相应条件为心理危机管理团队提供参与各种模式的进修班与探讨班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教师要讲好心理健康课程,让大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心态,协助大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技巧,让大学生拥有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协助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能力。
(三)完善干预机制和干预技巧
围绕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的工作理念,坚持“搭建平台、组建团队;精细分工、协同合作;多元活动、全员普惠;四级联动、无缝衔接”的工作思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撑体系。进一步规范心理危机学生管理,加强心理危机学生诊治,将心理危机学生按照“红、黄、蓝”进行“颜色分层管理”,根据学生危机状况, 划归“红色预警”、“黄色预警”和“蓝色预警”,并利用好学校、家庭、医院等对方资源,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促进危机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的探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展开专业、高效的干预,是大学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推卸的重要责任。探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具体含义,应用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减少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甫.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20(33):17-18.
[2]刘洪.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2):98-100.
[3]孙启帆.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危机干预[J].财富时代,2020(11):224-225.
作者简介:张煦春(1965.10-),汉族,籍贯:湖北省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