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飞
(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
摘要:在学生提升其道德,智力,身体健康,审美能力等的过程中,需要接受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才能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身体力行热爱劳动,对劳动持有更正确的态度。文中简单介绍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现状,指出了其中不足之处,强调了在高校建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措施。劳动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最重要的保障,建设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热爱劳动。
关键词:高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现状
(一)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不重视
目前,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普遍对劳动教育课程重视不够,比如说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并不是强制学生修习的,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主导教师安排课程形式和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感受到校方对于劳动的不重视,于是参与劳动课程的兴趣也没有很高,学生学习的动机不纯,教师教导过程敷衍,完全无法发挥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用的作用。此外,有的高校根本不提供劳动教育课程,在如此情况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可想而知。
(二)部分学生对于劳动的观念不正确
当代学生身边风气影响,再加上一些错误认知,对劳动有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很多学生都觉得只有脑力劳动,也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办公才是高尚的,进行体力劳动的都是技不如人,是弱者。因此在高校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宁愿领着较低的工资去办公室干杂活儿也不愿意凭着自己的力气从基层干起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1]。以至于社会中对于工作有了三六九等之分。这种对劳动的误解极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容易造成学生目下无尘,高傲不可一世的处世态度。这绝不是高校以及国家想要看到的教育结果。
(三)有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不够健全。一般来说,高校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含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教材,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方式,最终要有怎样的考核,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认知等级等,比如有的重点学科会成立针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的专业小组。但在劳动教育课程上,几乎没有高校这么做,以至于其课程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成体系,对学生的约束力不足,教师没有可以参照的教学材料,只能不断尝试,以至于即使是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其教学的结果也不够理想。
(四)劳动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院和高校的劳动课程安排是不合理的。一些高校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劳动练习,如为学校花园除草,捡拾校园垃圾等,但完全没有安排与之相关的理论课程,以至于学生带着满身怨气进行这些劳动,最终只会对其更加反感[2]。而有的高校的完全相反,他们所开设的全都是理论教学课程,学生初听还觉得挺新鲜,但听得多了就觉得教师只会老生常谈,进而对劳动教育变得无感起来。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也是造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新时代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高校要在新时代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是我国执政党以及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殷切期盼。其实不只是教育领域,党和国家对于全国人民的期许都是如此。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虽然当时未得到重视,但在之后又有国家相关领导人在讲话中提出了这一教育方针,这正是国家重视人民劳动教育的重要表现[3]。它希望所有人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是劳动帮助我们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构筑者,只有加强其劳动教育,祖国的明天才会更有保障。
(二)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劳动,如果社会要继续延续,劳动就不能断代。中国古代以超人的智慧对这一点早有预见,因而他们能够始终坚持将勤劳作为致富的原初动力。这是一笔财富。传自我们的先辈。所以要倍加珍惜。国人热爱劳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说有的居民即使居住在城市里也会想法设法得在阳台上种植蔬菜。通过高校的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骨子里刻画的对劳动的热爱。品尝劳动果实。体会劳动乐趣。进而将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并在未来发扬光大。
(三)促进学生对今日之生活更加珍惜
当代人不缺少物质。说明经济发展是好事。学生的生活品质更好了。穿更漂亮的衣服,有着舒适的房子可以居住,有着美味的食物可以挑选,但因为对于自身所处条件有多好没有足够认知的原因,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经常性地剩菜剩饭,衣服只穿过一次就不喜欢了等等。学生之所以有这些不珍惜今天生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体验不够。浅薄的阅历造成他们对劳动之辛苦体会不深,觉得物质轻易可得,于是有所浪费也完全不心疼。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经过怎样的辛劳才能获得。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物质的由来,体味其中艰辛,对生活的美好有深刻的感受,进而能够对其倍加珍惜,不再出现肆意浪费的行为。
(四)帮助学生发展得更加全面
当代学生出生于国家刚刚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期,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享受着来自于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的宠爱,以至于多数学生的自理能力比较差,生活中依赖他人,学习上也需要更多人帮助。以至于既没有劳动的意识也没有劳动的技能。而学生从小就在学校中读书,更多地是在接触书本知识,对于社会实践与劳动也没有太多的认知。但学生毕竟要长大,最终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到那时更多地就需要依靠自己的打拼与努力了,在高等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自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真正承担得起社会责任,能够在社会中适应良好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应该明白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只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职业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就显得其工作有多高贵,马路上打扫卫生的大叔大妈们同样值得尊敬,甚至于因为他们在那样大的年纪还能坚持出来工作更会让人觉得敬佩。高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后,对劳动所富含的价值,对劳动外在呈现形式,劳动的意义等有更广泛深入的认知,纠正其错误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平等对待清洁工,白领职员,普通农民工,年薪百万高收入人群等不同劳动者。
(二)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获得美好品德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良好素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接受劳动教育的艰辛,除了能够对劳动者抱有更强烈的感恩之心之外,受到其劳动过程的感染,还能够拥有更加坚毅的品格,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以劳动者的坚持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学生从劳动教育中还能够学会平等与尊重,与他人相处时能够报以最为平和的态度,于是,学生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责任感也是学生能从劳动教育中收获到的,在完成一份劳动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随意敷衍。还有其他的诸如诚实,道德等也都能够从劳动教育中感受到一二。
(三)促进学生对一定劳动技能的掌握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已经是全社会的认知。五湖四海的学生在高校中学习,虽然报考不同专业,学习千万不同知识,在真正从事该专业工作之后,任何工作的完成都不可能离开劳动。学生学习生物,做实验要清洗设备,学生学习英语,搞翻译要能快速敲打键盘,学生学习地质,毕业后需要去野外进行地质勘探,学生如果连路都走不动,其工作自然是无法完成。再比如说学生学习的是考古专业,需要去已经发现的墓穴中发掘历史,如果背不动相关的设备,工作也是无法完成的[4]。而如果是农业专业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会种田,再多的理论知识都是虚妄。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加强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在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高校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并能及时组织有关小组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确定课程教学的教材,并安排好课程落实的时间,将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不但要求所有学生都去进行课程的学习,也号召高校中的教师,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等积极与参与学习,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促进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加学校提供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解劳动,感悟劳动,喜欢欣赏劳动,得趣于劳动。
(二)加大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宣传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大劳动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如果仅仅是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学生对于课程开设的意义没有很好的领会,那么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阳奉阴违,做出一些糊弄教师以及学校的事情。就像需要为商品打广告一般,学校也需要宣传自己的“商品”,通过在校园中张贴宣传海报,组织一些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演讲活动,或者举办劳动相关比赛等来宣传劳动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劳动能够给学生生活带来的益处,学生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哪些都属于劳动的范畴等。通过宣传让学生完成与劳动与的完美“初识”,有了好印象,才能真正做到实心实意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
(三)开展更多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课程
高校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自己的辛勤劳作中体会到劳动中的酸甜苦辣,从此成为一个真正热爱劳动的人。高校在提供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劳动的意义,介绍劳动的一些小技巧,推荐与劳动相关的榜样人物等[5]。而实践教学则可以在校园中开垦一块田地带领学生去进行种植劳作,或者与社会中的一些企业以及公益机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去进行义务劳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对劳动有更全面的感受。
(四)建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考核标准
劳动课程落实还需要监督。考核制度是劳动教育课程落实的最佳助力,考核学生的劳动过程与结果对学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是极为有效的监督。能够避免学生因为劳动的辛苦在学习中偷奸耍滑。而学生即使最初是不情愿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的,但当其在考核的督促下投入到学习中去体会到劳动教育带来的乐趣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劳动认知与更好的劳动习惯,因此,评估系统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 学校应根据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一方面对学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对劳动执行情况的检查, 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五.结束语
为了完成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高等学校应该首先重视劳动教育,没有开设或者所开设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需要尽快将所有相关制度制定起来,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学校需要加大对于课程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为劳动教育课程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本课程。再者学校还需要为学生开设更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一起帮助学生的劳动教育之旅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后,学校需要为劳动教育课程建立评估体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督促。高校要做好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工作,帮助高校学生成为热爱劳动,发展更加全面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向兵, 赵明霏. 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8):62-66.
[2]张培卫.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4):24-30.
[3]郭杰惠. 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C]// 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
[4]李帅卫. 新时期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 030(003):76-78.
[5]孟广普.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J]. 智库时代, 2020, No.226(06):182-183.
姓名:张国飞,出生年月:1986.05,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石家庄平山县,毕业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